近期,浙江温州的一家医院遇到了一名特殊病例:一位癌症患者的血型被确认为类孟买血型,这种血型比众所周知的“熊猫血”(Rh阴性血)更为罕见,因此得名“恐龙血”。
面对这样罕见的血型,接诊医院的输血科立即与温州市中心血站沟通,查询是否有相应血型的储备。幸运的是,血站之前已预见到这类超稀有血型的需求,提前进行了冰冻保存。当得知血库中存有一袋A型类孟买型冰冻红细胞,可随时解冻用于救治时,医院的医务人员感到十分欣慰。
次日清晨,根据临床需求,这袋珍贵的“恐龙血”从深度冷冻状态中被取出,经历了解冻、净化等一系列复杂准备过程后,顺利送至医院,为患者的手术提供了必要的血液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规血小板35天的保质期相比,类孟买型红细胞能够保存长达10年之久。
类孟买血型的个体在寻求输血时通常会遭遇重大困难,因为匹配的血源极其难寻。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同样缺少H抗原的血液或是进行自体输血。若这两者都无法实现,医生会考虑实施相容性输血策略。
据统计,温州市中心血站登记在册的类孟买血型携带者仅有4人,显示了这种血型的极端稀缺性。
关于“恐龙血型”,其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在印度孟买的首次发现,随后在1961年识别出与之相似但有所差异的“类孟买型”。这类血型的特点在于红细胞表面A、B抗原显著减少甚至缺失,同时缺乏H抗原,容易被误认为是O型血,给临床输血安全带来挑战。全球范围内,孟买型血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极不均匀,东亚人种中尤其罕见。而在日本,类孟买型的发现概率约为三十万分之一,远低于“熊猫血”的人群比例,因此获得了“恐龙血型”的别称。
据统计,国内记录的孟买型和类孟买型案例总数不足百例,类孟买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比例估计为十几万分之一,属于极其罕见的现象。就在今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也遇到了一位64岁的“恐龙血”患者,通过复杂的鉴定流程,最终确认其血型为类孟买型。孟买血型系统尽管罕见,却对人体的ABO血型抗原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了基础物质“H”的正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