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夜间到4月13日白天,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大范围的狂风、暴雨、暴雪、沙尘和强对流天气。京津冀、山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出现了12级甚至12级以上的大风,强度堪比台风。尽管几乎没有雨雪,且风向稳定为西北风,防风难度相对较低。有一种应对台风的方法是在窗户上贴成“米”字形胶带,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呢?
2024年5月30日下午,北京城区也曾遭遇了一场大风。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观测,门头沟、朝阳、石景山等地均出现10级最大阵风(27米/秒),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南郊观象台最大阵风也达9级。那场大风来得突然,天色迅速变暗,闪电、狂风、暴雨齐至。路边的电动车、自行车被逐一刮倒,市区内很多大树也被连根拔起。不过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天气又恢复了晴朗,只留下一片狼藉。
类似的情况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大树明明把根扎得很深,为何一阵大风吹来就会倒伏?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寻找答案。
北京那次大风实际上是一次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在短时间内,在小区域内会出现灾难性天气,常伴有雷雨大风、雷电活动、短时强降雨,甚至冰雹或龙卷风。一个地区要产生强对流天气并不容易,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高低空温差大、动力抬升条件好、水汽条件充足。夏季太阳照射强烈,近地面温度升高,低空气团温度高、密度小,高空气团温度低、密度高,形成温差,促使空气垂直运动。以北京为例,华北地区北部有燕山山脉,西部为太行山山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当来自蒙古高原的冷气团翻山越岭与上升的热空气相遇时,就容易触发强对流天气。高温条件下加上充足的水汽,气团在空中凝结成水滴,形成积雨云。高空云团还会形成冰晶,造成“黑云压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