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看点] - 社会 - 国内资讯 - 亿席商务网
标王 热搜: 广州  SEO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看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8 01:20: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亿席商务网  浏览次数:53
核心提示:74秒,180万立方米土石在甘肃舟曲倾泻而下。2010年的这场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催化了无数家庭的悲剧,也让人们重新关注一种看似隐蔽却致命的自然灾害:旱区泥石流

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74秒,180万立方米土石在甘肃舟曲倾泻而下。2010年的这场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催化了无数家庭的悲剧,也让人们重新关注一种看似隐蔽却致命的自然灾害:旱区泥石流。泥石流不仅是多雨山区的威胁,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风险更高,它们像潜伏在暗处的“杀手”,一旦爆发便足以改变命运。人类能否更早地发现并预警这些隐形威胁?科技能否给旱区泥石流防治带来改变?

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泥石流监测是个大难题,尤其是旱区的泥石流,比一般泥石流更隐蔽、更难捕捉。传统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调查和设备布设,但这些方法在偏远旱区难以大规模实施。人工调查数据虽然可靠,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设备布设则面临高昂的成本和维护问题。

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团队研发出一套技术,被国际专家称为“逆天改命”。这套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能够精准定位泥石流易发区域。他们还提出了“规模-活动性复合指数”(SAC指数),整合各种相关数据,形成一个可量化灾害活动程度的综合值,从而实现泥石流的可测可控。

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

然而,这项技术并非完美无瑕。实际应用中,卫星数据的质量、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某些区域缺乏足够的影像数据,或者设备分辨率不足,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此外,泥石流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突发情况难以预测,有时系统可能陷入“假性平静”。



 

  以上是“中国旱区泥石流有了新克星 科技突破带来希望[看点]”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亿席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企业其他资讯

 
网站首页 | xml | top资讯 | 粤ICP备11090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