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也在推进中。这些关键事件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从“通道式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的历史跨越。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中国以坚定的开放姿态给全球投资者带来确定性和信心。五年时间虽短,但足以展示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精彩瞬间;五年也足够长,可以展现一幅国际投资者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红利的画卷。
2025年10月初,在德国法兰克夫举办的Sibos年会上,多家中资机构亮相,倡导“协作”与“开放”。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表示,中国银行愿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继续深化合作,推动SWIFT治理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全球金融业合作发展贡献力量。SWIFT北亚区总裁杨文认为,这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以及中资机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稳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合作的程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在全球三大债券指数中的权重逐步提升,人民币成为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全球前50大银行中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十四五”期间,中国证监会新增核准14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截至7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截至8月末,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持股规模达9493亿元;目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