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南京照相馆》 影像中的历史痛感[看点] - 社会 - 国内资讯 - 亿席商务网
标王 热搜: 广州  SEO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社会 » 正文

人民日报评《南京照相馆》 影像中的历史痛感[看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9 23:43: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亿席商务网  浏览次数:92
核心提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南京照相馆》将观众带回到1937年的南京。影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在南京沦陷期间,意外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的故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南京照相馆》将观众带回到1937年的南京。影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在南京沦陷期间,意外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的故事。通过这位日本记者的相机镜头,邮差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景象,并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

人民日报评《南京照相馆》

影片聚焦于“照相”这一主题。当时,影像作为兼具信息可信度、视觉冲击力和广泛传播性的媒介,被侵略者充分利用。随军摄影记者伊藤因此掌握了不少特权。中国邮差阿昌因自称会洗印相片而获得了生存机会,他还将这一线生机分享给了藏身照相馆地下室的老板一家。随着一次次照相、洗印和登报,南京的城市景观得以展现,几个人物的命运逐渐交织成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这些线索构建了故事框架,但对人物的支持略显不足,悬念一直保持,情节反转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合乎逻辑,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

伊藤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象征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典型形象。由于掌握了武器、摄影机和胶片等战争资源,他自以为是“进化”的化身,对中国文化的所谓“热爱”只是为了哄骗中国人并最终诱杀“朋友”。影片通过伊藤的形象,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法西斯主义炮制的虚伪美学,这套东西既反人类又反文明,却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其中影像是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没有相信侵略者的谎言。小邮差、小老板、小龙套等人咬牙坚持生存的情节,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黑夜中的坚强不屈。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技能,谋求生路,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坚决留下代表希望的孩子和民族的记忆。战火与血污中,他们淬炼着自己的灵魂:女演员唾弃了翻译官破烂肮脏的保护伞,活得刚硬;已经脱离危险的老兵重又杀向日寇,壮烈牺牲;阿昌坦然告诉伊藤,中国人和喜欢侵略的人不可能做朋友!尤其感人的一幕是,照相馆老板以一幅幅手绘大好河山“洋片”作背景,拍下最后一组全家福后,走向生离死别。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中华文化根脉的绵延不绝,在这一刻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而整部影片则可以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南京照相馆》通过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艰难新生中的一页历史。在重温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庄重氛围中,它适时出现,在美学和历史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做出了新的探索。



 

  以上是“人民日报评《南京照相馆》 影像中的历史痛感[看点]”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亿席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企业其他资讯

 
网站首页 | xml | top资讯 | 粤ICP备11090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