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件小事。
来龙去脉很简单,来自温州的老王夫妇在湖州南浔区养殖了60多亩沼虾。不久前,老王采购了几十万元虾苗,在温室大棚培育,却接连几天出现虾苗死亡的情况。3月25日,女儿小王得知情况后,就通过“浙里办”搜索,判断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应该有办法解决,便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留言,咨询是否可以帮忙联系专家。小王上午求助,下午专家就联系到老王进行远程指导,把问题解决了。
为此,“抱着试试看心理”的小王姑娘特意在社交媒体发文感谢,一下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上午求助省厅官微下午专家就来了”话题甚至一度登上热搜榜单。
按常理说,这不值得“惊奇”。之所以成为“新闻”,还是因为这种事太少了,也就难免“见不怪而怪”了。说到这儿,忍不住又要谈一个并不算新鲜但又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官微”应该什么样?
近些年,在全媒体的潮流下,各种“政务号”如雨后春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基本上都开了自己的“官微”,成为与专业媒体、自媒体并驾齐驱的一股特殊力量。这丰富了政务公开的方式,增加了便民利民的途径,值得肯定。其中一些政务号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舆情回应,抑或政策解读,都非常及时、到位,功能日益丰富强大,已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政务号”的兴起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是,“心有余力不足”,行动跟不上计划,“官微”陷入“休眠”“僵尸”的窠臼,成了摆设;二是,用行政思维“官方”发布、进行“官微”运营,往往缺乏用户观念,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要么机械发布各种文件、通报,要么充斥各种官话套话,完全不注重效果;三是,为“刷存在感”“搏眼球”,沾染了营销号的习气,讲究“流量至上”,没有定位,什么火发什么,甚至剑走偏锋,通过“标题党”“洒狗血”等无底线方式吸粉,没一点“官微”该有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