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正式生效。根据该办法,个人使用现金购买黄金时,若单笔或日累计交易金额达到人民币10万元及以上,相关机构必须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并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新规主要针对现金交易,非现金支付方式如银行卡、移动支付或银行转账不受限制。当消费者在金店、银行、珠宝行等场所通过现金购买黄金、白银、铂金、钻石等商品且金额达10万元及以上时,从业机构需履行以下义务:核实客户身份、了解资金来源和交易目的;在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并保存客户身份及交易记录至少10年。
贵金属交易因高价值、易转移和难追踪的特点,长期被视为洗钱高风险领域。洗钱者常通过虚构交易或拆分现金购买黄金来实现非法资金的“洗白”与跨境转移。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7个月增持黄金储备,市场规模扩大使得补全监管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新规对从业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商户需要建立客户尽职调查体系,投入人力完善风控措施,而周大福、老凤祥等成熟企业凭借完善的体系更容易适应新规定。无论交易金额大小,一旦发现异常交易均需立即上报。
此次新规是响应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要求,2019年FATF评估曾指出中国在此领域监管不足,2025年1月新版《反洗钱法》已将贵金属交易商明确纳入监管范畴。未来,反洗钱监管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将帮助精准识别规避行为,国际情报共享将强化打击跨国洗钱网络,行业也将加速淘汰不合规经营主体。
随着电子支付成为消费主流,央行构筑的这道“反洗钱防火墙”不仅拦截了非法资金流,也为普通消费者的黄金购买留下了宽广通道。制度安全与消费自由之间的平衡点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的阳光化进程终将惠及每个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