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 - 社会 - 国内资讯 - 亿席商务网
标王 热搜: 广州  SEO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社会 » 正文

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12 15:47: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易鑫在线网  浏览次数:21
核心提示:老北京的服务行当儿有很多,剃头、绱鞋、修理雨伞、磨刀、锔碗、箍漏锅、焊洋铁壶、修理竹门帘等。在过去,这些手艺人大多走街串巷,胡同里的叫卖声连同“响器”发出的各种声响不绝于耳

老北京的服务行当儿有很多,剃头、绱鞋、修理雨伞、磨刀、锔碗、箍漏锅、焊洋铁壶、修理竹门帘等。在过去,这些手艺人大多走街串巷,胡同里的叫卖声连同“响器”发出的各种声响不绝于耳。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儿,如今只能在记忆和文字里找寻。作为一位地道的“老北京”,孟繁强年复一年地写下自己的记忆,讲述着他经历的岁月和变革。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看看他笔下老北京的服务行当儿是什么样的。

以下内容选自《老北京故人旧事》,较原文有删节,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

《老北京故人旧事》,孟繁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老北京有句口头禅:“脚底下没鞋,穷半截!”说的是人们日常穿戴打扮,脚下必须配一双适合的好鞋,才能衬托出全身的衣着服饰更加靓丽精神。假如全身穿戴时髦阔气,可是脚下却穿一双平庸破旧的鞋子,整体看来就显得上下两截,不伦不类,惹人耻笑。想想很有道理,这就好有一比:家家都有陶泥花盆,单独看一眼很不好看,如果您把破花盆放在花梨紫檀的架子上,破花盆立刻就像价值连城的古董,所以脚上的鞋就是这花梨紫檀的盆架!

我小时候,街上有修旧鞋的摊子,也有“绱(shàng)鞋”的店铺,当然“绱鞋铺”也管修理旧鞋,但是他们主要的业务还是“绱鞋”。所谓“绱鞋”,说白了就是“来料加工”——顾客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做好鞋面纳好鞋底,然后送到“绱鞋铺”加工完成一双漂亮的布鞋。诚然,过去的“绱鞋铺”是与百姓生活中息息相关必不可缺的服务行业。

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

旧时,除了一些“摩登人物”穿皮鞋高跟鞋,一般人还是穿家里自己做的布鞋。家里女人从十七八岁姑娘时就开始学做布鞋,直到出嫁变成白发老妪,一辈子都在为全家人制作各式冬夏单棉布鞋——做鞋是女人们炫耀自己勤俭持家和灵巧双手最好的展示。布鞋一般都是西洋进口的黑色纯毛“崇福呢”或“礼服呢”做面料。

这种面料色牢坚固,光亮细腻,是做高级服装和鞋面的上好原料。自己做鞋,工序繁杂,每道工序仔细制作,缺一不可。首先要打“袼褙”,家里的旧衣裳和各色旧布头就是打“袼褙”的上好原料,先打半锅稀糨糊,找一块大些的木板子,把布铺在板子上,用手掌蘸着糨糊均匀抹在布上,布就贴贴实实粘到木板上。再拿另一块布与刚才的布,对缝仍是如此操作,整块木板糊完了一层布再糊一层布,直至糊了四五层,层层糨糊层层布就可以了,糊了布的木板子立在院子里风吹晒干,过两三天干透了,顺木板的边缘慢慢揭下来,就是一张完整的“袼褙”。

开始做鞋了,女人拿出早已画好的纸样,在袼褙上剪出了鞋面粗坯,再把粗坯粘到鞋面面料上顺边剪下,另一面再粘好白色鞋里布,用细细的针线把鞋面鞋里与“袼褙”缝在一起,把边缘修剪整齐,然后用黑色斜纹布条延缝鞋口,一双鞋面就做好了。

相比之下做鞋底就比较费时。剪好鞋底形的袼褙两层粘在一起,用白布包边糨糊粘牢,这算一个“单元”,七八个这样大小一致的“单元”再全部叠粘在一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层底”,放在重物下压实,过四五天鞋底就全部干透压平,粘好后的“鞋底”大约1.5厘米厚,白白的鞋底整齐规范,但这还不是真正的“鞋底”,还需要用麻绳千针万线紧密纳实才能成为一双结实的鞋底。

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

《城南旧事》剧照。



 

  以上是“京华物语㊲丨过去老北京的服务业,都有哪些行当儿?”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亿席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企业其他资讯

 
网站首页 | xml | top资讯 | 粤ICP备11090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