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北京冬奥会的所有竞赛场馆主体工程完工交付,这是北京冬奥会筹办的重要阶段性胜利。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桂琳表示,北京冬奥会尽可能利用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每一个场馆的建设,不仅考虑北京2022年会怎么样,同时也会考虑这个比赛项目能借助场馆建设,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思考和诚意让世界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举办冬奥会,胸怀和格局是放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上的。
所有北京冬奥场馆都值得我们期待
新京报:目前,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竞赛场馆主体工程都已经实现了交付。对筹办过程中的场馆规划建设工作如何评价?目前的场馆是否符合办赛要求?
桂琳:我对所有场馆非常满意,它们都很值得我们期待。目前所有竞赛场馆永久性设施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达到举办各种测试活动的要求。非竞赛场馆有的也已经完工,比如注册和制服发放中心、技术运行中心和主运行中心。未完工的非竞赛场馆会在今年6月到9月陆续交付。这些场馆包括三个赛区的奥运村、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奥林匹克接待中心、赞助商的展示中心等。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在新建场馆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亮点是什么?
桂琳:本次冬奥会场馆建设亮点非常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家速滑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速滑馆,冰面是真正的全冰面,1.2万平方米的冰面没有任何缝隙,实现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时,它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二氧化碳既是制冷剂,又是载冷剂,能够保证场馆高效运行。这个系统近几年在全世界刚刚开始有所完善,国家速滑馆是这类大型场馆中“第一个吃螃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