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规模骤起藏玄机 揭秘与上市公司股东间的“新玩法” - 投资理财 - 亿席商务网
标王 热搜: 广州  SEO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投资理财 » 正文

量化私募规模骤起藏玄机 揭秘与上市公司股东间的“新玩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0 14:44:10  浏览次数:24118
核心提示:  一场新游戏正在私募圈上演。在这场游戏中,上市公司股东寻求将他们手中的股票盘活,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将其持有股票过户至私

  一场“新游戏”正在私募圈上演。在这场游戏中,上市公司股东寻求将他们手中的股票盘活,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将其持有股票“过户”至私募基金,私募以此为底仓参与打新并“躺赚”收益;而私募不仅凭此业务规模飙升,更是以极少的人力成本撬动了更高的收益。

  “新游戏”如何操作

  “今年年初,一些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过户方式将持有的股票转给所谓的量化私募,收益一度有7、8个点。若是加上9月以前上市的科创板标的打新,收益达到十几个点,而且是无风险收益。”一位量化私募圈人士李华(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那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一位券商资管人士王明(化名)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将持有的股票“过户”至私募从而参与打新。举个例子,假如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有1亿元的股票市值,那么,先借1亿元的过桥资金,用这1亿元认购私募产品。私募产品再通过大宗交易买入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并向其支付1亿元。最后,股东用私募支付的这笔钱归还过桥贷款。结果就是,将股票从股东手中“过户”至私募,而上市公司股东则获得了私募产品。私募产品有了足够的底仓和合适的规模,管理人就可以按正常路径参与网下打新,最后打新收益的实际受益人仍是上市公司股东。

  另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张伟(化名)也表示,即使上市公司手中没有这么多资金,也可以操作。比如,1亿元市值的股票,只需要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按照上述方法操作五次,就可以将手中股票全部“过户”至私募基金。

  如此操作虽然可以躺赚,但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这种交易相当于减持,大股东必须提前公告。“所以,很多参与打新的投资者并非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是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股东。”张伟说。

  规模飙升的秘密

  如此“闷声发大财”的操作吸引了各路私募参与。王明告诉记者:“目前规模比较大的私募都在打新,有能力的再折腾个T+0,收益能上去,客户也满意。”

  “今年不少私募的打新规模上升很快,出现好几家通过纯打新规模升至百亿的私募。”李华表示,“由于此前打新收益很高,吸引了大批资金。现在虽然打新收益有所降低,但通过融券加一倍杠杆,仍有比较可观的收益。”

  财通证券研报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共有121只科创板股票上市,70只创业板股票上市,若投资者以2亿元规模资金参与且每次询价均入围,预计有16.82%的收益。

  某量化私募人士告诉记者:“这个业务本身没有门槛。虽然管理费等业绩报酬比量化中做指数增强和对冲产品低,但技术含量非常低,不需要相关策略团队。而由于该业务规模比较大,整体收益反而比真正的量化私募更高。”

  复杂操作背后的缘由

  为什么上市公司股东要进行如此复杂的操作,除了赚取无风险收益外,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尚未开闸也是原因之一。

  非交易过户打新,即上市公司股东用自己持有的股票作为打新底仓,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将名下股份划转至自己委托成立的单一资管计划,去参与打新等金融投资。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此前便有类似业务存在,被称为定向划转。定向资管计划开设的证券户与委托人同名,股份可以互相划转。但证监会2019年6月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将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账户名称变更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名称-投资者名称-资产管理计划名称”,同名账户之间的非交易过户途径被阻断,这一业务也就随之暂停。

  今年4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证券非交易过户业务实施细则》,该细则第九条对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的非交易过户业务申请进行了明确,标志着这一业务有望重启。今年9月,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监管机构召集相关机构人士讨论这一事宜。业内人士预计券商私募单一资管计划备案指引将出台,届时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有望重启。

  “不过,这一指引可能暂时不会获批。”李华告诉记者,“非交易过户的税率问题很难解决,若不是原始股东需要缴纳所得税。”



 

  以上是“量化私募规模骤起藏玄机 揭秘与上市公司股东间的“新玩法””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亿席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企业其他资讯

 
网站首页 | xml | top资讯 | 粤ICP备11090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