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G或需要换SIM卡
1、用5G需要换SIM卡?调查:三大运营商目前仍是“不换卡”
中国电信日前发布《 5G SA 安全增强 SIM 卡白皮书》,其中指出,现阶段用户通过4G卡接入5G网络,已经不能满足 5G 网络的信息与安全要求,用户享受不到5G网络带来的全新体验与业务服务。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 5G SA 安全增强 SIM 卡(下文统一简称为“5G 卡”)。中国电信表示,5G 卡实现包括用户身份隐私保护、GBA 第三方的应用鉴权等功能新特性,为用户数据和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5G卡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发坊间猜测:使用5G还需要换SIM卡吗?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三大运营商提供的5G升级服务仍然是“不换卡”。
观点:中国电信白皮书提出5G卡
5月13日,《 中国电信5G SA 安全增强 SIM 卡白皮书》发布。白皮书中说,现阶段用户通过使用运营商已发行的 4G 卡接入 5G 网络,现有的 4G 卡缺少 5G 标准中定义的新功能和新增的卡文件与服务,用户身份数据在通信过程中使用明文传输,位置信息不够精准,已经不能满足 5G 网络的信息与安全要求;单一认证鉴权模式无法适应运营商发展第三方业务应用需要;NATIVE 的卡片架构,随着 5G 行业应用的深入拓展,不能很好地去应对各种业务发展的要求,用户享受不到 5G 网络带来的全新体验与业务服务。根据 5G 发展策略及 5G 网络特点,需要一种全新的 5G SA 安全增强 SIM 卡(又称“5G 卡”)作为接入 5G 网络的身份识别模块、加载各种 5G 行业应用的支撑载体,5G 卡实现包括用户身份隐私保护、GBA 第三方的应用鉴权等功能新特性,为用户数据和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将助力运营商发展第三方移动应用业务。
调查:三大运营商手厅5G套餐升级“不换卡”
此白皮书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坊间猜测,难道今后办理5G套餐还需要更换SIM吗?为此,北青报记者分别调查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结果发现,目前三大运营商提供的5G套餐升级服务均不需要更换SIM卡。
电信:尽管中国电信率先提出5G卡概念,但是在中国电信手机营业厅可以看到,主页封面通栏宣传语是“不换卡不换号一键升5G”。进入5G升级页面,用户可以选择两种升级5G服务方式,方式一是迁转5G套餐,方式二是办理5G升级包。两种方式均可以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移动:在中国移动5G专区,5G套餐价格从每月128元至每月598元不等,均可一键办理,不需要用户更换SIM卡。
联通: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开辟了多个5G套餐办理小窗,有“升级5G套餐专区”:不换卡,不换号,一键升级5G套餐;5G直通包办理:“一键升5G流量多至40G”等。
释疑:5G卡比4G卡好在哪里?
中国电信白皮书中指出,5G卡新增用户隐私保护技术,利用高安全等级算法对5G空口传递的SUPI进行加密计算为SUCI,在5G接入网络接入鉴权前将SUPI的密文SUCI传递到5G网络后台进行身份认证,避免SUPI明文在5G空口被非法跟踪截获,保护用户的身份隐私。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提升二次驻网的连接速度,新增5G移动性管理功能,利用5G卡内置的位置信息文件、安全上下文的文件,记录5G连接设备的位置信息和驻网信息,实现5G连接设备的二次快速入网,提升实际应用过程的连接可靠性。
4G网络中用户身份信息在通信过程中明文传递问题,5G网络利用5G卡内的SUCI加
密计算功能进行了修正,用户的身份在5G网络中只能以SUCI方式加密传递。在5G网络中的各种连接设备,如工业物联网设备,个人终端,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用设备,每个
设备都有一个身份标识,5G通过SUCI计算方案可保护接入用户的身份隐私,避免被跟踪
攻击。在智能医疗系统和智能交通中,病人病历、处方和治疗方案、车辆位置和行驶轨迹
等业务信息是涉及人生安全的高安全等级数据,在4G网络中黑客可能会通过跟踪锁定用户身份后攻击这部分用户隐私数据,5G网络SUCI方案避免了用户身份的跟踪,减少了从
用户身份信息攻击关键数据的可能性。在4G时代用户手机终端上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
利用获取到的用户身份信息,对用户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用户数据进行非法的利益
获取,通过SUCI隐私保护方案可避免用户身份的泄露,进一步保障用户的行为数据安全。
5G卡新增的GBA功能具备为行业合作伙伴应用提供统一的业务接入认证能力,运营商
在5G网络中部署的BSF网元和NAF应用接入服务功能实现第三方的业务接入认证功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赵新培
2、孙春兰:排查漏洞补齐短板,完善和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新华社哈尔滨5月13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1日至13日在黑龙江省调研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十分关心,要求抓紧补齐疫情防控的漏洞和短板。李克强总理专门批示要求针对地方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加大防控支持。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防控成果,决不能前功尽弃。
孙春兰来到牡丹江、绥芬河、哈尔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疾控中心、隔离观察点、口岸、社区,实地考察患者救治、院感防控、现场流调、核酸检测等情况,详细了解口岸防控、隔离观察、社区管理等工作,强调要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消除防控盲点死角,坚决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场硬仗。
孙春兰在哈尔滨召开座谈会,听取黑龙江省和国家医疗专家组汇报,并视频连线了解吉林省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市防控工作情况。她强调,要全面压实各方面、各环节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抓好源头防控,提升检测和流调能力,做到发现疫情2小时报告、12小时完成核酸检测、24小时完成流调。集中调配全省医疗资源,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新冠病毒亚型特点,完善诊疗方案。加大院感防控力度,强化专业培训和安全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社区、学校等重点场所及人群防控,做到排查、管控、监督、宣传、管理到位。统筹做好方舱医院、定点医院、检疫设施、医用物资等应急救治准备,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孙春兰来到当地医疗机构看望慰问护理人员,向全国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她指出,护理队伍建设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广大护士,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护理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关心爱护护士、加强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爱护士的各项政策,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敬佑生命、护佑患者,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再立新功。
3、光明日报:互联网视听并不能取代影院电影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向稳,5月8日,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提出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可以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一纸文件让电影圈一时如逢甘霖、如沐春风,毕竟影院长达4个月的停业让电影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煎熬。这一次,影院开业应该真的指日可待了。
近来,在电影人呼吁影院尽早开业的同时,也有很多声音提出电影圈应当突破定式思维,把更多内容产品向网络平台开放,而不应当抗拒《囧妈》这样的电影选择网络首发。其实,电影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文化领域,有其自身的生产逻辑、市场逻辑和产业逻辑。举望全球,以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度相比较,数中国最高。在我国,电影和互联网的融合早已开始并格局初定,其本身是共生并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应该说,一部电影首先在哪里发行是由市场决定的,取决于它早期的定位和投入产出测算,这也是创作规律。
所以不妨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影院电影(这里所说的“影院电影”,是指区别于网络电影、以线下市场为首发目标、在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中创作完成的大制作、强影响电影),为什么要保卫传统电影赖以生存的影院这个观影场?
影院观影创造的文化场域是互联网观影无法替代的。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集体消费属性,《工厂大门》《火车进站》这样极短的早期电影片段亦是如此。人们在剧场的舞台上拉起幕布,等一束强光投射后形成影影绰绰的活动画面,观看观察幕布上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时而哭泣时而大笑,将自身代入电影的内容并被感染,这种感染令人感到的愉悦,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是影院的特殊氛围营造和影响所致。因为在这个黑暗空间中有许多正在与你共同体验此情此景的人,它帮助人与人之间在短期内建立了一种内在联结,创造了一种暗合的共鸣情绪。这种情绪既是共通的,具备同一依附的,也是个体的,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它既是即时的,也是可以作为未来讨论交流话题并继续生长深化的。所以说电影的“剧场性”创造的是一种高度同一的氛围空间、影像记忆和文化场域,这是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很难替代的。近10年来,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和渗透生活的同时,线下电影市场规模体量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充分说明影院消费和互联网视听消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观看影院电影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刚需。
而电影工业的可观投入决定了必须由线下和线上多渠道发行来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电影作为一个发展百年的成熟工业体系,其专业化程度、制作成本已经越来越高,美国大片如此,近年来一些现象级国产影片同样如此。大投入、精制作、长周期、高风险的影片如果仅靠互联网发行,回收成本甚至盈利几乎没有可能。所以说,所谓“大片”,人们期待的视听盛宴,其制作投入和创作规律决定了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多元、成熟、规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其中影院窗口期是最核心的市场基础,它不但决定了电影的经济回报体量,更是对影片质量最直接和集中的检验,决定了一部影片的长尾效应能否实现。
电影院对城市实体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现在我们周围各种不断新建的所谓城市综合体中,电影院已经是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实体商场中的年轻消费群体被大量分流,一度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而今电影院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救星。据统计,电影院的主体观影人群年龄在19岁至27岁之间,这使得影院为实体卖场吸引回大批年轻客户,形成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态势。有人统计,电影院为商场带来的独立客流保守估计至少在30%左右,可以说一个时尚甚至有着些许艺术气息的电影院,一定程度上甚至能改变和决定一个商场的整体气质。
电影对社会共同精神价值的建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功能往往在电影院才能更好地完成。如果说2012年《泰囧》得到12亿票房只是人们观影习惯以及电影娱乐消费重建和回归的一个标志,那么从2016年《湄公河行动》开始,一种通过电影创作来呼应国家意识、建构主流价值的主动意识则在电影创作中逐渐成为自觉和主流,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中国机长》,这些面貌全新的主旋律影片,以其高票房、高共鸣、高评价获得观众高度认同,其认同核心正是其中的共同价值观,它带动更多非常规观众追随进入影院,使得观看这样的影片成为一种潮流和内在需要,成为带有一定仪式感的行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深化通过影院电影找到依附载体、共鸣事件,并不断被确认和确信。
关于影院电影带来的精神滋养和独特体验,每个影迷应该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大家对影院观影的坚守和热爱是共同的、笃定的。电影院开业,让大电影尽快回归,这不仅是热爱电影的个体呼声,更是社会的需要、城市文化的需要。我们都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4、去上海北外滩“5G全球创新港”,多个应用场景等你来体验
5G+教育、5G+城市安全、5G+零售……多个5G应用场景正在“5G全球创新港”对外展示。
作为全球首个综合性5G应用展示联创平台,“5G全球创新港”坐落于上海虹口北外滩核心区域,总面积5558平方米,聚焦全球5G信息科技的发展前沿,集技术展示、联创平台、场景应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打造上海5G综合应用先导示范区的重要功能性平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10月启动开港以来,5G全球创新港已累计接待重要嘉宾及团体291场次,约5680人次。其中,通信技术相关的专业政企团体占41.6%,机关团体占32.3%,企事业团体占22.3%,其他占3.8%。
虹口区副区长郑宏介绍,目前,虹口区正在探索29个5G应用场景的试点,而在“5G全球创新港”,已经可以体验到其中的10个应用场景。
多个区域展示5G应用和发展前景
5月13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一层和二层为上海5G综合应用展示厅,分为九大展示区,包括智能中岛、5G网络建设区、5G全产业链区、5G场景应用区、时空隧道、5G体验区、5G设备展示区、5G直播影院、全息柜信息博物馆。
三层为5G+联创中心平台和路演中心,展示了一批全球和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包括华为、纵行科技ZETA联盟、LoRa、欧朗、芯翌智能、天维迅达、英翼等)的技术和产品,行业联盟(上海5G创新发展联盟、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入驻办公。
目前,虹口区聚焦虹口5G+云XR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筹划作为“华为-上海5G+云XR创新成果展示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上海XR应用试点示范基地。
路演中心为企业项目路演、产业融合、资本对接、信息发布与合作交流的汇聚点,体现5G创新应用的商务服务功能,目前已举办“华为-上海5G+VR/AR/MR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培训、云南教育扶贫合作项目启动仪式暨5G创新港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等活动。
四层为5G+VSAT联创中心,积极打造“6G”(即5G+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研发高地,弥补中国在低轨卫星通信上的空白。上海蔚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同在5G+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测试,建设卫星总装测试空间,推出工程级卫星实验室及创客星座应用实验室,聚焦星务管理平台、多星测试平台、卫星数据应用平台、时空信息系统等软件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开发。
五层为5G创新应用在北外滩街道的实践及城市规划展示区。其中,北外滩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利用5G+物联网技术,打造虹口城市数字底座,打通数据壁垒,推进数据融合,实现数据挖掘、分析与共享,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先进的手段,从而支持政务、交通、警务等各领域实现数字化,创造虹口智慧城市管理局面。
未来将汇聚更多5G前沿技术综合应用
5G是虹口区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9年3月30日,虹口实现中国移动5G网络基本覆盖。上海市副市长吴清拨通了首个5G手机通话,虹口区成为“全球双千兆第一区”,率先为上海打响“双千兆宽带城市”品牌。6月30日,虹口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移动5G网络全覆盖。
作为5G综合应用先导示范区,虹口区率先发布5G+医疗、教育、金融、零售、安全、城管、文体等十大场景的应用示范,深度展示了5G技术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同时,“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项目落地虹口,通过华为品牌优势、资源优势,与虹口强强联手,除在5G创新港内设立5G产业应用成果展示中心,还将建立5G+XR产业发展联盟,着力打造5G创新策源地建设;联合举办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展会、全球开发者大赛、主题论坛等创新创业活动,营造5G产业生态环境。
根据日前发布的《虹口区5G产业培育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到2022年,虹口将全面落实“四个实现”:
一是实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1000个,在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基础上,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完成对重点区域的精品网络覆盖,广电5G通信网在全市率先建成,移动通信用户感知度保持在全市前列。同时,在北外滩区域开展以6G等,为代表的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试点,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超前规划、超前布局,保持领先。
二是实现场景应用示范引领。5G全球创新港建设不断深化,将汇聚更多5G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搭建展示平台,开展创新研发。聚焦5G重点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场景,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和市场需求项目向全社会开放,通过政府采购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50个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一批5G应用场景示范基地。
三是实现生态体系创新发展。虹口将以“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为重点,积极打造3-5个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5G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专家院士工作站“外脑”作用,鼓励高校院所与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产学研用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加强5G技术研发应用,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大5G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开展“千人培训”计划,支持华为等龙头企业定期在虹口举办具有影响力的5G活动,营造良好的5G创新创业氛围。
四是实现企业集聚规模凸显。聚焦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届时,将集聚一批以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小巨人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一批5G产业链相关的企业,集聚一批上云企业。同时,将建成3-5个5G特色园区,打造5G产业集聚区,5G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