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交易数量与规模倒挂 股权投资机构赚钱效应不及公募基金
近日,投中数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企并购市场完成并购案例数量直线上升,交易规模则持续下降,交易规模为近5年最低。不难看出机构的风险偏好呈明显收紧态势。
不过,在股权投资机构和公募基金交叉的并购定增领域,后者赚钱效应明显占上风,普遍出现在尚未破发且收益高增的案例当中,而私募基金的退出数量却浮动明显。
有分析指出,公募基金持仓对于市值管理来说更具积极意义;而部分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大交易的能力有限,对于估值偏高、商誉存疑的标的甄选方面的风控仍有待提升。但究其谁更优秀则要从主动管理和风险控制多方面去考量,交易之间是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中企并购意向出现较大下滑
自去年监管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构重组”以来,机构投资人对并购退出的获利期许进一步提升。不过时隔一年多后,并购丰收季仍未到来,与之伴随的却是严峻的中企并购意向滑坡。
据投中数据统计,2019年前11个月,中企并购市场交易规模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位,统计区间内私募基金参与中企并购交易共计555笔,共计203只私募基金完成并购,另有418只私募基金以并购的方式成功退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并购渐成退出关键词的同时,资金配合资产端的交投却在萎缩。数据显示,前11个月内披露预案4688笔并购交易、环比下降19.14%。其中,已有2386笔并购交易完成,这一数量环比上升7.96%。不过当中披露金额的有2086笔,交易总金额为2164.43亿美元、环比下降21.02%。
可见,中企并购市场完成并购案例数量直线上升,交易规模持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倒挂趋势。
对此,投资界普遍认为叠加经济环境因素,年内一级市场的机构参与热情仍有待提高。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买方进行大交易的能力受限。另外,大交易估值偏高、商誉问题更严重,所以很多买方会倾向于做中小型交易,降低风险。”
确实,在机构参与并购交易方面,当前市场的交投风险偏好依然没有被完全激活。据投中数据统计,2019年前11个月内,私募基金拟参与并购市场的交易在投放规模的变化上呈现明显震荡格局——前4个月持续升温,随后便跌落至月均50亿美元左右,最高出现在7月为138.28亿美元。
出于募资难的压力,机构在对接存续基金份额所对应的项目注资方面掣肘明显或为诱因之一,但从实际出发,获利微薄的纯并购退出并不能满足大多数LP的收益愿景。
曾有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以并购切入的后期投资生意,翻倍获利的可能性很小,仅为退出份额清库存的变相投机。
然而,涉及并购交易的资产端远不止PE、VC这样局限。在投资交叉领域,公募基金也在通过参与定增的方式切入。记者发现,相比于前者的负重前行,后者却在主动出击。
公募比股权投资机构甜头足
今年以来,围绕上市公司的机构调研持续火热。同私募类似,公募基金不仅仅停留在基本面研究,也开始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并购。
Wind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上市公司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增项目中,有108家涉及并购重组,其中有25家已经完成并购。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明显好过私募基金(包含股权投资类)。
如富国基金、九泰基金、博时基金和南方基金在今年参与了韦尔股份实施的定增购买标的公司股权的项目。
韦尔股份称,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25名股东持有的北京豪威85.53%股权、8名股东持有的思比科42.27%股权以及9名股东持有的视信源79.93%股权,同时采取询价的方式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20亿元,用于标的公司建设项目及支付中介机构费用。
上述基金公司最终以57.68元/股的增发价格合计认购其504.76万股。而截至12月19日收盘,该股已涨至146.93元/股,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锁定期12个月)就盈利154.73%。
除了韦尔股份,还有兆易创新、亿纬锂能、中际旭创等上市公司的定增预案中出现公募基金重仓的身影。
记者发现,在今年前11个月,198家公布定增预案的上市公司里,涉及并购重组的企业在股价表现上已出现分化,有73家公司目前已跌破定增发行价。值得注意的是,在“破发”序列中,公募基金的身影却很少见,反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机构的身影却是常客。
沈萌告诉记者,对于公募来说,参与定增的获利途径要比在二级市场交易更好。而对于同样是参与定增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不少头部机构也难逃定增投资失血的尴尬。
如天泽信息在今年6月的定增计划中就引入深圳前海盛世富金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海通创新元睿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股权投资机构。彼时,定增发行价格定于21.98元/股,而截至12月19日收盘,股价已跌近42.27%。
记者也在参与定增并通过上市公司对接项目并购的多个案例中发现,有的定向配售对象同时会出现公募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身影。如集友股份今年7月的定增发行对象中就包含九泰基金、建信基金和宁波燕园高翔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组合投资形式,但类似案例的账面盈利均为正数。
由此可见,公募基金在参与定增的过程中,比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赚钱效应明显。沈萌表示,根据目前的定增定价机制,为了保证定增的成功,都会采取尽可能扩大定增收益的方式。“而公募基金持仓对于市值管理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还有就是公募基金的实力比私募强,目前私募基金的资金实力比高峰时期有较大下滑。”
在他看来,公募并非任何定增都参与,而是把投资安全作为重要指标。由于整个市场的预期相对正面,所以机构参与定增的兴致也更强,加上折价定价,作为参与并购融资的定增途径,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都具有足够的利益驱使。“但究其谁更优秀则要从主动管理和风险控制多方面去考量,交易之间是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每经记者 任 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