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来,天文学家已发现了围绕其它恒星旋转的数以千计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其中有些行星与地球较为相似,可能适于地外生命的生存乃至文明的繁衍。2019年,借庆祝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成立100周年活动(IAU 100)的契机,IAU组织了“太阳系外行星世界命名”全球活动项目,以期为世界范围内的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命名一个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机会。来自112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十万人参与了提名与投票。
中国(内地)命名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玉娟、赵刚等于2008年发现的围绕K巨星HD173416运行的类木巨行星HD173416b。这颗来自遥远的天琴座的行星,是我国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
命名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天文爱好者团体、专业天文学家及资深天文爱好者的有效命名提案共67份。经过国家/地区委员会的整理与初选,筛选出24份优秀提案进入终选评审和公众投票阶段。今年11月上旬选出一个胜出提名和两个备选提名并上报给IAU核准。最终,由广州第六中学天文社提出的胜出提名:羲和(Xihe)/ 望舒(Wangshu)被确认为此行星系统恒星与行星的正式名称。
广州第六中学天文社代表、高二学生许翊芃介绍,在中国神话中,羲和是太阳女神,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而望舒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也被当做月神, “这两个神明是我国古代天文史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缩影。它们之间的联系恰巧类似于系外恒星与系外行星间的关系,以它们的名字来命名,在表达美好寓意的同时,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热情。”
延伸阅读:
各国“系外星体命名”五花八门
英媒称,目前已经有100多颗系外行星和它们所环绕的恒星获得了正式命名。作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系外星体命名”计划的一部分,它们的名字是由世界各地的人们选出来的。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2月17日报道,自从1992年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以来,人们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但直到现在,只有31颗系外行星拥有正式的名字。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从4000颗系外行星中挑选出了112颗,这112颗系外行星将与它们所环绕的恒星一起获得正式命名。选择的标准包括,确认发现日期早于2012年以便能确定其存在、使用小型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质量在木星的1/10到10倍之间等。
根据系外行星和恒星在不同地方的能见度,这112颗系外行星及其围绕的恒星被分配给了不同的国家。之后,各国组织了向公众征集候选名字的比赛,然后投票选出最佳名字。结果,胜出的名字以野生动物、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名字为主。
新西兰用一种橙色水果将分配给它的亮橙色恒星命名为Karaka,又用一种大型鸽子将其行星命名为Kereru,凸显出新西兰当地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埃塞俄比亚用当地盛产的咖啡将分配给它的恒星命名为Buna——阿姆哈拉语中咖啡的意思——又用传统咖啡仪式中三轮咖啡中的第一轮将其系外行星命名为Abol。
用于制作首饰的宝石是马来西亚命名的灵感来源。分配给它的那颗恒星被命名为Intan,在马来语中是钻石的意思;而围绕它的那颗矮行星则被命名为Baiduri,在马来语中是猫眼石的意思。
荷兰选择向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和伦勃朗致敬,将分配给它的那颗位于仙女座的恒星命名为Sterrennacht(梵高的画作《星夜》),行星命名为Nachtwacht(伦勃朗的画作《夜巡》)。
传统服饰在突尼斯的票选中胜出。分给它的那颗恒星现在被命名为Chechia,指的是一种男女都可以戴的红色羊毛帽子,而那颗巨行星被命名为Khomsa,指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手掌形状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