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佛山“首个秋假”的热搜被三个刮鱼鳞的孩子占据。11月13日,在南海区大沥岐发肉菜市场,杨今府、杨今好和杨今晨三个孩子并排站在红色塑胶凳边上,人手一条鱼正在比赛“刮鱼鳞”。市场的喧嚣、顾客的询价、鱼盆的水声与他们的笑声构成了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堂。

这一幕被市民吴先生偶然捕捉并传至网络,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与点赞。视频从佛山本地火到全国,被央媒转发。在众多关于“秋假意义”的讨论中,一种声音逐渐清晰:假期未必是远方的诗,也可以是身边的烟火;教育不只在课本里,更在真实的生活中。

记者走进市场,找到了视频的主角。在这个开了三十多年的潮汕家族鱼档里,可以看到一个关于劳动、陪伴与代际传承的教育故事。十岁的杨今府是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目前就读于佛山南海黄岐小学四年级。面对镜头,他略显腼腆,但谈起鱼档的日常,眼神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那天是秋假第二天,档口特别忙。父亲进了两百多斤大头鱼,临收工还没卖完,奶奶便提议将剩下的鱼处理干净。于是他们在外面比赛打鱼鳞。对于秋假,杨今府也向往出去玩,但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时,这种念头悄然消散。七岁那年,他第一次主动向妈妈提出要去鱼档帮忙,最初父母拒绝了,但他偷偷观察、默默学习,趁父母不在时尝试,并成功处理和卖出四条三斤的草鱼。从看守鱼货到打鳞、剖肚,他一步步征服了各色鱼类,也争取到帮助父母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