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肺癌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二科主任医师吴楠表示,现代医学的进步为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目前公众对于肺部肿瘤的认知存在两个极端误区。一方面,很多人对早期小结节非常惊恐。实际上,很多体检发现的肺结节只是炎症留下的“疤痕”,并非癌症。另一方面,一些人对晚期肺癌感到绝对悲观,但如今有很多新技术和新型药物能够使抗肿瘤治疗像慢性病一样进行管理。
正确理解“肺癌可防可治”至关重要。“可防”的关键在于对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长期吸烟者、二手烟严重暴露者、有肺癌家族史以及有特殊职业暴露的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定期筛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但也可能带来因肺结节检出率升高所致的焦虑问题。
“可治”的核心在于精准化与个体化的全过程管理。现在的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分型时代。通过基因检测将患者分类:驱动基因突变者走靶向治疗通路,即使出现耐药也可通过再次检测更换后续靶向药物;没有驱动基因突变者则可以走免疫治疗通路,或联合化疗等模式,同样能获得长期生存。
在治疗模式上,吴楠及其团队积极探索“围术期多学科治疗”模式。对于局部进展期、肿瘤较大或已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以往直接手术的效果可能不佳。现在,通过在手术前或手术后加入靶向或免疫药物治疗,可以预先清除血液中潜在的“微转移灶”,再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