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开始像电商平台一样批量出售房产时,这背后不仅有低于市场价25%的“捡漏”机会,也隐藏着一场关于资产质量的考验。2025年11月,多家银行通过阿里资产、京东资产等平台集中上线“银行直供房”。兰州银行挂牌房源达1779套,比2024年增长57%,四川农信系统更是推出超过2.5万个标的。这些房产多为不良贷款处置所得,银行通过司法程序取得完整产权后直接销售。部分房源成交价低于市价25%,例如兰州一套市价200万元的住宅以150万元成交,成都购房者阿泽以83万元购得主城区90平刚需房,省下20万元。

银行批量卖房的本质是加速资产变现。当企业或个人借款人无力还贷时,抵押房产被银行收回。传统司法拍卖流程长达两年以上,且2025年6月法拍房成交率仅10%,而直售模式可将处置周期缩短至几个月。更深层原因是不良率压力:部分银行按揭贷款不良率上升20bp,个人经营贷不良率涨幅甚至超30bp。这种模式类似于电商清库存,银行不求高价,但求快速回款,甚至为流拍房源设置“自动降价”机制。

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可以关注三类机会。对于刚需自住者,选择主城区、配套成熟的住宅较为合适,如兰州城关区一处151万元成交的125平房源,比同小区二手房低70万元,且产权清晰无纠纷。收租投资者则应关注核心地段商业用房,兰州一处火锅店用房竞价超200轮,因租金收益稳定。改造增值方面,独立办公物业可改造成酒店,如海南澄迈景园悦海湾小区房源凭借稀缺资源成交10余套。关键指标是优先选择人口流入区域的住宅,避开偏远郊区,如兰州某小区200多套房源零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