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天问一号在3000万千米外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拖着微弱光晕的星点正穿越太阳系。这个天体名叫阿特拉斯,来自银河深处,年龄可能超过太阳。这是中国首次用自主航天器捕捉到星际天体的影像,举国振奋。然而,当掌声落下,一个问题浮现:我们真的准备好吃透这张照片里的宇宙密码了吗?

这次观测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看见”。天问一号原本是火星环绕器,但在任务末期转向深空,精准锁定高速飞行的阿特拉斯,完成了一次罕见的远距离星际观测。图像显示其具有典型彗星特征,科研团队已制作出运动轨迹动画,为轨道和物理特性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国家航天局确认,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直面星际访客,标志着深空探测能力迈入新阶段。
尽管如此,“看见”并不等于“读懂”。阿特拉斯的彗发中藏着水、一氧化碳还是复杂有机物?它的光谱是否揭示了银河系早期恒星的化学印记?这些答案仅靠一张高清照片无法给出。目前我国对星际天体的观测仍依赖可见光波段,缺乏红外、射电等多波段协同手段。相比之下,国际团队曾用韦布望远镜在2I/Borisov中直接检测到一氧化碳,而我们尚无同类实测能力。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数据转化效率。虽然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已开放“天问一号”超过1480GB的原始数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大等团队也依托平台开展联合研究,跨学科协作机制初具雏形,但面对瞬息即逝的星际目标,响应速度仍显迟缓。阿特拉斯7月被发现,天问团队9月才启动观测准备,错过了最佳窗口期。没有制度化的快速响应网络,再强的探测器也可能错失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