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的票房榜单上,《731》上映半月后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10月1日,该片以10%的排片斩获6097万元票房,上座率高达33.7%,是同期新片的两倍多。次日排片升至19.7%,单日票房近7300万,跃居日榜第二,累计票房突破16.55亿,预测票房上调至20亿。
这份逆袭戳破了上映初期的差评迷雾。《731》的舆论环境复杂。上映不到24小时,网络涌现180万条模板化差评,央视技术团队追踪发现,60%投诉IP集中在日本东京,70%账号注册不足3个月,“反日宣传”“影响中日友好”等标签化话术高度重复,发帖间隔精确到秒,明显由自动化脚本操控。海外平台同样出现大量英文差评,账号注册地集中在东京、大阪,而日本右翼论坛曾出现清晰的打分教程截图。
必须承认,《731》并非完美之作。部分观众指出逃亡戏配乐违和、特效夸张等问题确实存在创作层面的瑕疵。但将这些问题与批量涌现的恶意差评放在一起,不难发现舆论的诡异之处:真正的影评会具体指出镜头缺陷,而水军话术只会模糊否定历史表达。
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查阅史料,但剧本历经三拨编剧修改,上映前后又经历了镜头删减,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有关创作的合理批评本应成为电影改进的参照,却被批量差评淹没,形成了舆论认知的错位。更值得警惕的是差评背后的刻意引导。影片定档前,日本外务省曾递函要求删改镜头遭拒,好莱坞合作发行商随后突然撤档,北美原定两千馆放映计划落空。这种线下施压与线上刷分的联动,指向了明确的干预意图——试图通过舆论围剿阻止观众接触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