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江西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的6元鸡排火遍全网,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热闹背后,“赚得盆满钵满、购置多套房产”的猜测也悄然蔓延。
当一些人盯着“鸡排哥有几套房”时,却忽略了更值得关注的核心——他以服务为本的经营逻辑,以及所有从业者都该被看见的真诚与辛苦。“鸡排哥”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情绪价值+踏实经营”的必然。6元一份的鸡排是价格锚点,但真正留住人的,是他幽默的“译制腔”回应、人情味十足的互动,以及爆火后立刻调动“鸡排家族”开设分流摊位、避免游客久等的细心。这种“不装、不演”的态度,才是他能从网红摊主变成城市符号的关键,也是比“有几套房”更有价值的经营之道。
然而,当流量涌向“鸡排哥”,一种隐性的“过度期待”也随之而来:有人盯着他的房产隐私追问,有人默认他该时刻保持高亢热情,仿佛他不是需要休息的普通人,而是永不停歇的“情绪供给机”。事实上,他连日高强度出摊后会说不出话;面对涉及隐私的房产问题,他会礼貌拒绝;他也有普通人的疲惫,而非镜头前必须完美的“表演者”。
类似的情况还有2024年初甘肃天水的麻辣烫老板,因忙到满脸“痛苦面具”被提醒“注意表情管理”。这事虽带点喜感,却藏着对从业者的隐性苛责。仿佛他们的“疲惫”是不专业,“沉默”是不热情,却忘了情绪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比起体力透支,必须时刻微笑的心理压力,更易让人陷入情感枯竭。这种把从业者当工具的期待,本质上是对服务本质的背离。
其实,对“鸡排哥”的关注,本可以成为一次更有意义的社会共情。我们不必追问他有几套房,而应看到6元鸡排背后的辛苦,看到真诚服务应被尊重,更应将这份理解推广到更多从业者身上。我们当然可以期待礼貌的服务、合理的效率,但不该要求他们时刻完美。容许服务员偶尔的疲惫、骑手偶尔的迟到、摊主偶尔的沉默,恰恰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活人感”,也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
比起猜测“鸡排哥”的私人财富,不如学习他踏实做事、真诚服务的经营初心;比起对单个网红摊主过度聚焦,不如把共情分给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少一点对隐私的窥探,多一点对劳动的看见;少一点对完美的苛责,多一点对真实的包容。这才是“鸡排哥”走红背后,更该被传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