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试图通过一系列策略吸引中国的电动车产业进入欧洲,目标是让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来欧洲建厂。他们希望通过市场准入作为诱饵,确保这些企业在匈牙利、德国等地生产的产品被视为“欧洲制造”,从而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和税收。
此外,他们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核心技术。工厂一旦建立,本地工程师和供应商会参与其中,时间一长,人员流动和技术渗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引厂学艺”的策略在欧洲过去曾多次成功,但这次情况不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但北京的一纸禁令直接破坏了她的计划。实际上,欧盟政客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偏差。他们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家补贴、巨大产能和低廉价格,但其实中国真正的王牌是自主研发、快速迭代的技术体系。这一体系才是驱动整个产业的关键。
当欧洲还在为充电桩标准和电池厂环保审批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在讨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成本控制。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决定了欧盟的策略注定无效。他们挥舞规则大棒,却发现对方已穿上技术铠甲,敲打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