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男子谢某某冒充平顶山市鲁山县委领导亲戚,十年间先后三次向鲁山县四棵树乡政府工作人员索要19箱香菇和19箱黑木耳,共计价值5700元。谢某某一审被判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这起看似荒诞的诈骗案反映出权力迷信的毒害。基层工作人员面对“领导亲戚”的索求不敢质疑、照单全收,诈骗分子将“攀附权力”视为生财之道,暴露出法治意识缺失和权力生态扭曲的问题。
从案件细节看,谢某某的诈骗手法并不高明。他编造“县委领导亲戚”身份,利用基层工作人员对上级的敬畏心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三次得手。被骗单位竟是乡政府这样的基层治理枢纽。工作人员面对明显超出常规的索求,既未核实身份,也未留存凭证,这种“宁可信其有”的畏权心态,恰是权力迷信在现实工作中的投射。
病态的权力崇拜在基层社会有着复杂的生成土壤。“不找关系难办事”的潜规则让一些人形成了“遇事找领导”的路径依赖。某些基层干部将“为领导服务”异化为“为权力服务”,面对“领导亲戚”的旗号,本能地选择讨好逢迎而非照章办事。当权力成为可以随意攀附的“关系网”,基层治理的公信力便在这种谄媚中逐渐流失。
司法判决虽已落地,但案件折射的治理症结仍需深究。谢某某被从轻处罚的结果包含认罪认罚、退赔获谅等法定情节,但更需警惕的是轻刑化可能传递的错误信号。对于此类损害基层治理根基的诈骗行为,在体现司法温度的同时,也应亮明法治态度,让违法者真正感受到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破除权力迷信需要双向发力。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基层法治教育,让工作人员树立“按制度办事”的底线思维。面对“领导亲戚”的索求时,应首先想到核实身份、查验文件,而非盲目迎合。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亲清”权力生态,让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保持适当距离。当权力运行真正回归制度轨道,“攀附领导”不再成为办事捷径,类似荒诞剧才会失去上演的舞台。
唯有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个治理末梢,让权力运行回归规范轨道,才能让基层社会真正摆脱“关系迷局”,让干群关系回归清朗本真。这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