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守牢美丽中国安全防线”。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提到,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辐射环境监测是核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耳目”和“哨兵”的作用。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形成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重点核设施周边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
目前,国家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立了1835个监测点,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边境口岸、核设施周边及其他重要地区。各省(区市)还建立了更多的省控监测点。生态环境部在核电厂等重要核设施周围建立了监督性监测系统,包括自动监测站和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采样点。从监测数据来看,多年来我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部通过《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及官方网站公布相关辐射监测结果。
李治国就辐射问题进行了科普和辟谣。他指出,辐射无处不在,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日常生活中的土壤、空气、食物和水中都存在一定的辐射。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源、进化至今。甚至人体内也含有放射性核素,如钾40,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放射源”。
判断辐射是否有害需要考虑剂量。一个人一年受到100毫希沃特以下的辐射,在医学上不会观察到对健康的损害。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约为3毫希沃特左右。其他生活场景也会增加一些辐射,例如从北京飞往上海受到的辐射大约为0.004毫希沃特,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会增加约0.05毫希沃特。这些数值远低于影响健康的水平,但仍建议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