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作家迟子建带来了一份关于建议发放文化消费券、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案。
如何看待文化产品消费领域娱乐化、碎片化问题?“数字”文化消费鸿沟如何解决?围绕这些问题,迟子建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她认为,现在信息技术进步是好的,但它容易把人变懒惰,令人不同程度地“失智”,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会减少,当它成为一种风气时,对文化是有伤害的。
谈及“数字”文化消费鸿沟,迟子建说,尽管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物质脱贫之后的文化“脱贫”,任重道远。
参加全国两会的迟子建/受访者供图
谈履职提案
建议将文化消费券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尤其对边疆等经济欠发达、对文化产品有迫切需求地区,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贴
新京报:两会你建议发放文化消费券、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为什么想到做这样的提案?
迟子建:文化素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通常来说,它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和受教程度有关。但这个“受教”,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育,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我们还可以在民间烟火的浸染中、在对大自然的认知中获得文化教养。
比如我为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实地采访时,见到一个大字不识的鄂温克女人,她能即兴编词,把本民族的歌谣,唱得苍凉美好,她无疑具有文化内涵。当然,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素质的优劣,也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但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在意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