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竞赛变身为“研学”,奥数改名成“思维训练”,答题摇身一变成“闯关”,竞赛活动包装为“研学营”、“冬令营”……新京报日前报道的“奥数杯赛‘归来’”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据报道,尽管教育部门屡次出台“禁赛令”,但有些奥数杯赛正卷土重来,这类赛事并未出现在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上,且改了名字避开禁令,比如用“BS”指代“杯赛”、用“YCB”指代“迎春杯”,还把奥赛等换了个名目。尽管曾经的赛事名称有变化,但主办方、组委会并未改变,仍会安排学生考试答题并评奖。
而受教育部委托负责竞赛活动申报受理和初核工作的中国教育学会工作人员回应,对这类活动家长要多斟酌辨别,可向教育部举报。
披个马甲仍难掩“奥赛”面目
奥数杯赛更名“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活动”后卷土重来,看似机巧,但这终究是新瓶装旧酒——虽然换了个马甲,但违规组织竞赛活动的面目难改。
前些年,很多孩子和家长苦奥赛久矣。为治理中小学学科竞赛乱象,2018年,教育部等发文,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而在《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的竞赛白名单管理中,传统的“迎春杯”“华杯赛”等在内的多项竞赛没有出现在白名单上,意味着,这类竞赛不得再面向中小学举办。
问题来了:没有竞赛之名,而是进行“研学活动”,这些活动还属于竞赛吗?有关管理办法是否就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