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源东方IC。
文|罗志华
“不管你的孩子哪来的,只要付钱,我就能给宝宝办出《预防接种证》。”近日,媒体的一则“可以买卖的儿童疫苗本:虚构婴儿获接种记录,中介能指挥人随意删除”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据报道,有些特殊孩子——如被拐卖的儿童和不符合法定条件收养的孩子,以及因各种原因父母无法公开关系的宝宝等,因通过常规渠道无法获得《预防接种证》(简称“疫苗本”),会影响上学、出境等社会活动。有“中介”就瞄准了这点,开始倒卖儿童疫苗本,把很多根本不存在的儿童疫苗接种记录,添加到官方疫苗管理平台,进而办理疫苗本。
从报道来看,买卖儿童疫苗本俨然已成为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人负责招揽生意,有人负责虚构接种记录并制作疫苗本,有人负责更改疫苗管理平台上的信息。
面对如此严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需要追问的是,他们是如何在常规渠道中“插队”,背后的漏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从需求端来看,儿童疫苗本是每个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必须提交的材料。现实中,对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来说,获得儿童疫苗本的渠道还是比较简单的。即使遗失了,也可以补办,没必要做假。
但总有家庭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疫苗本。比如有孩子没有按期完成计划免疫,导致疫苗本有漏项,入园入学受阻,需用假疫苗本来搪塞;
比如有孩子因患病而不适合打疫苗,在疫苗本上已注明不能按期打疫苗的原因,但家长担心孩子病情被人知晓而受到歧视,进而用假疫苗本来代替真疫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