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中旬,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气温已降到零下2℃。湿冷的空气中,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彭文才裹上厚重的棉衣,走进一片苹果林,仔细地查看着一株株苹果树枝叶,“现在正是冬剪的时候,这些多的密的枝叶都不能要,修剪好了明年树才长得好。”
眼下,威宁苹果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其国字号的身份以及来自大山深处的味道受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消费者的追捧。与其一同受到市场认可的,还有威宁“三白”、赫章核桃、织金竹荪、纳雍乌金猪……搭乘着现代化交通网络的便利,毕节56件地理标志产品正在持续不断地将产业触角延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贵州味道。
2020年威宁苹果丰收时。图/张志红
地标产品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彭文才的家距离苹果基地不过1公里的路程,从家门口望去,曾经的荒坡已经变成了成片的苹果基地,冬日的薄雾笼罩着大地,隐约可见一株株的树枝,这是彭文才最爱的风景。65岁的他,现在最喜欢的就是与人分享种植养护苹果树的心得。
这样的转变来自于2015年。经过威宁县政府的考察,海升集团进驻威宁县,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在迤那镇、牛棚镇、中水镇、黑石镇建起了8000亩的苹果产业示范园区。
地处云贵高原上的威宁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年均1800多个小时的日照保证了当地苹果的颜色与糖分。“我们一直都有种苹果的习惯,不过原来产量不高”,彭文才说,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多为传统苹果树,当年种植三年后才能挂果,多是自产自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