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组委会发布公告,取消草书特等奖拟获奖资格。原因是评委做了手脚。

事实上,情况比公众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公告指出,个别评委不听招呼,不守纪律,私自与部分评委串联拉票。查阅草书打分原始资料发现,多名评委留下了改分痕迹,大幅提高了某件作品的分数。这一细节表明,舞弊事件是多名评委共同操作的结果,也暴露出大赛评奖环节存在致命漏洞。
如果网民没有强烈反映、相关人员没有提供线索,组委会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还是未知数。仅仅取消涉事奖项获奖资格、拒绝邀请相关评委参加今后评审活动,并不足以弥补恶劣后果。如果不彻底整治,很难让人相信类似事件不会再次发生。因此,组委会或有关方面应继续深挖幕后原因,找出根本问题,提出深层次整改方案并向公众公布。
涉事人员是如何达成默契、如何冲破规则限制、如何影响多名评委,这些都是公众极为关切的问题。尽管评审采用了网络直播形式,公开了评委现场打分和评议表决过程,但相关作品依然被多名评委改分,从而实现逆袭。这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做手脚”绝非普通的“人情世故”,必须追问是否涉嫌艺术腐败。把低分拉成高分,不仅与作品状态和作者实力不符,还赤裸裸地踩踏了他人,剥夺了本应获得大奖者的资格,污染了文艺评奖风气,可谓不公、不正、不廉。
虽然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但相关作品此前并没有受到多数评委青睐的事实说明,作品本身已分出高下。无视规则和人心,人为改变评奖结果,其背后的驱动力引人联想。鉴于该特等奖奖金高达50万元,公众有理由怀疑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相互勾连,形成“同盟”。改一个分数或许相对容易,但改多个分数则难得多,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操作,风险和难度倍增,艺术腐败的程度也就更深。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败坏文艺风气的行为,必须保持零容忍的态度,让始作俑者付出沉重代价。“评奖做手脚”事件不应就此结束,公众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