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事实与逻辑,通过多维原创分析,穿透事件表象,揭示趋势、结构与人性的真相。有些荒诞并非戏剧写出来的,而是现实亲手打在你脸上的。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世界越来越离谱,还是我们早已习惯了离谱,只是这次太过明显?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事件时,心底突然蹦出一句话:“原来高校里最脆弱的不是学术,而是审核。”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凭借一套堪比爽文男主的人生履历,轻松成为博士生导师,拿走1800万科研经费,头衔包括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高被引科学家等。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但它偏偏发生了,而且发生在被认为“理性、严谨、干净”的大学。
不想批判某个人,只想问一句:到底是谁把彻头彻尾的谎言送进了最不该被玷污的地方?荒诞不是从造假开始的,而是从没有人认真看开始的。
读完郭某的履历时,脑海里只浮现出四个字:“太顺滑了。”高考状元、九州大学博士、欧洲几十项专利、高被引科学家、国际难题攻克者、外籍院士、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国家项目七八项、1800万科研经费……一张完美得像“AI模板生成”的简历。结果是所有审核环节都没有“怀疑一下”的习惯。
真相从来不是漏洞太深,而是信任太浅。没人愿意去查,因为查了大家都要负责。学校愿意信,因为引进一个“院士”能加分;领导愿意信,因为能写进政绩材料;地方愿意信,因为人才落户能领补贴;专家愿意信,因为同行没意见自己就别惹麻烦;学生愿意信,因为哪敢不信?
一整条链条,像流水线一样,把一个彻头彻尾的假人推上神位。每次说“审核不严”,其实都是在为懒惰找借口。真正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动机”。只要所有人都想“赶紧引进、赶紧报上、赶紧完成指标”,那造假根本不是漏洞,而是一张“最好用的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