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强劲增长,1-10月装车量持续攀升。然而,在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市场份额却有所下滑。这一变化表明,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单纯的装车规模转向技术路线的竞争,固态与半固态电池逐渐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
尽管备受关注,半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量产仍面临现实阻力。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称,目前产业界普遍面临几方面挑战:半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复杂,需要兼容现有产线,规模化生产难度较高;成本受材料体系、能量密度提升路径及良率水平的影响,整体显著高于成熟的液态电池;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安全测试标准,也制约了产品的市场推广节奏。
王鹏认为,推动半固态电池真正走向商业化,需要在安全、成本和性能等方面同步发力。通过固态电解质材料创新和电池结构优化,可以提升电池的热失控温度和循环寿命,增强安全性;通过材料革新如采用硅碳负极替代石墨,以及结构创新如CTP技术,可以在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是缓解用户续航焦虑、促进技术落地的关键。只有当安全性、成本与性能三者协同突破,半固态电池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在新一轮动力电池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单纯的装车规模逐步转向技术路线的比拼。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延续高增长态势,产量、销量、装车量及出口量均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凸显。然而,市场竞争格局正在悄然重塑:宁德时代与比亚迪长期形成的“二元主导”格局出现松动迹象,第二梯队加快崛起;技术路线分化与市场结构调整也在改变行业的竞争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