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山东泰安一辆汽车冒烟起火,围观者纷纷后退,只有一名外卖员冲上前,拿起警卫室的灭火器扑灭火焰。尽管他的五个订单因此超时,系统扣除了他100多元赔偿金,但他表示:“让我碰见,就一定会管。”
这起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人们质疑的是,在系统中救人竟被视为“错误”。平台很快回应,美团已将吴先生所有超时订单剔除,并奖励5000元,授予“先锋骑手”称号。自2025年以来,河北邯郸、广西梧州等地也有外卖员因救火救人被平台表彰。美团甚至设立了最高10万元的“见义勇为专项奖”,饿了么也在多地取消超时罚款,转向服务分管理。
制度并非全然冷漠,但公众依然焦虑:为什么每一次善举都要靠上热搜才能得到纠正?算法本身没有错,它旨在保障效率和履约率。然而,当这套系统以毫秒计算骑手的迟到时间却无法识别一次救火行为的价值时,问题在于价值排序而非技术缺陷。系统默认“准时”高于“救人”,这是伦理缺位的表现。
许多骑手坦言不敢救人,不是缺乏勇气,而是怕被扣钱、降级或取消接单资格。即便平台有申诉通道,流程复杂、审核延迟和结果不确定性让善意承担了风险。行善需要“赌一把”,社会的道德成本已被悄然抬高。
这不是外卖行业的个案,而是智能时代共有的困境。导航软件计算最优路线,却算不出一位老人过马路需要多等三秒;客服系统自动回复“无法人工干预”,却听不见一句“我在救人”。我们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是否正系统性地压缩人性的容身之地?
值得庆幸的是,平台已有改变。美团剔除超时记录、主动奖励是对规则的一次“人性化补丁”。但这不应是危机公关的被动反应,而应成为制度设计的前置考量。真正的进步在于事前预留善意的空间。
我们呼吁在算法中嵌入“见义勇为豁免”条款,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每一次挺身而出都能被系统即时识别与保护。科技不该是人性的对手,而应是它的守护者。一个社会的温度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别让善良成为系统里最昂贵的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