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超越燃油车后,新能源船舶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传统造船强市宜昌正在竞逐这一新赛道。

10月23日上午,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湖北宜昌开幕。会上见证了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下水、长江中游首个换电运输航线启航,为全球内河新能源船舶和绿色航运发展树立了“中国标杆”。
“葛洲坝”号总长129.98米,最大载重量达13740吨,搭载的12组锂电池箱式电源最大载电量达到24000千瓦时,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按运营测算,该船每年可替代燃油约61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52吨。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该船不仅在我国率先实现远程驾控、自动靠离泊功能,还打通了新能源动力、智能驾控、配套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成功验证了大容量电池、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创新范式。
宜昌拥有232公里黄金水道,每年约6万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闸,繁忙的港口促进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现有25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其中宜昌船舶工业园可同时容纳60条100~150米长的新建船舶。2024年,全市新建船舶150艘,总完工量150万载重吨,其中新能源船舶50艘,新建船舶及新能源船舶均占湖北全省一半以上,标准化多用途船舶制造规模居全国前列。
宜昌先后从LNG、电池、氢燃料三个方向探索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竞逐新能源船舶赛道。作为“气化长江”的排头兵,2016年启动“气化长江”研究和规划布局,长江三峡地区首个LNG码头在秭归建成投运,首艘长江新一代130米纯LNG动力绿色智能川江标准散货船“长航货运002”轮在枝江下水。宜昌也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在长江流域第一个出台“电化长江”实施方案,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船“长江三峡1”号2022年在宜昌建造下水。此外,国内首艘氢燃料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也在宜昌成功首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