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难测,人心难防。2025年10月8日,乌克兰议员切尔涅夫丢下一句狠话:“我们很快就能从特朗普那里搞到几枚战斧导弹。”他还补充说:“但我们暂时不会用,得先看看普京的脸色,再决定要不要敲他的大门。”这种姿态仿佛东北大妞逛菜场——先砍价再看货。然而,这场导弹“交易”背后涉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古巴和朝鲜等多方势力,局面比热播剧还复杂。
一颗战斧导弹到底是用来秀肌肉,还是引燃新一轮冲突?这锅到底谁背?各方的小九九和暗流涌动,值得细细分析。乌克兰这次吃上了战斧,网上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认为这是美国给乌克兰的“骨头汤”,也有人嘲讽乌克兰有火箭但没饼,圆面包、火烈鸟导弹一个月造五十枚,听着都比小区电梯广告有意思。尽管美国给乌克兰送了一堆海马斯火箭炮和一万多枚导弹,俄乌战局却半点没动静。有人质疑,只要普京手一挥,美国人哪还敢真的使用这些导弹?
美国一边在中东玩命用战斧,年产量也就五六十枚,这点“家底”想要扭转整个俄乌战局显然是不现实的。美方自嘲想发力也得等自家库房先有货。转到俄罗斯,普京不仅自己玩,还把古巴拉上桌,俄联邦委员会火速通过与古巴的军事合作协议,意思再清楚不过——可以在古巴部署导弹,如果美国敢乱来,就再来一场“古巴导弹危机2.0”。
再看乌克兰自己的远程导弹,生产线启动到满负荷,一个月五十枚,计划三百枚,虽然看似厉害,但终归斗的是家底。美国硬货不多,乌克兰自产弹量追不上,俄军那边更不是傻子,防空、反导、电子战,一招比一招牛。老百姓吐槽战斧能不能打到莫斯科顺便降低油价,关心古巴兵出国打仗每月两千美元,调侃这是地球村临时工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