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光刚爬上屋檐,老街坊们已开始张罗供桌。案头摆着的不仅是时令鲜果,还藏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福气密码”。老话里说“中秋供6果,福财家中坐”,这六样水果的讲究比月饼馅儿还丰富。
中秋祭月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那时人们将月亮奉为“太阴星君”,用瓜果献祭祈求五谷丰登。到了唐代,中秋正式成为法定节日,供果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人家“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石榴等,红烛高燃,全家拜月”,这六样水果的雏形便在此间成型。明清时,供果的讲究更细。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女子拜月时偏爱摆石榴、柿子,因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柿子红彤彤似“事事如意”。而在江南,渔民们会供奉柚子,因“柚”与“佑”谐音,祈求月神保佑出海平安。这些习俗随人口迁徙流传至全国,逐渐形成了如今“六果”的通用版本。
苹果自古便是平安的象征,老辈人说“供个红苹果,家人保平安”,现代人更爱它圆润的形状——像极了团圆时挤在一起的笑脸。山东烟台的果农至今保留着中秋前摘“平安果”的习俗,专挑果面光滑、色泽均匀的,说是“这样的苹果,月神看了才欢喜”。
柚子堪称中秋供果里的“C位”。它金黄的外皮像满月,果肉瓣瓣紧抱如家人。广东潮汕地区有“剥柚祈福”的仪式:长辈带着孩子一起剥柚子,边剥边念“柚子开,福气来”,最后把柚皮做成灯笼,寓意“驱邪迎祥”。更妙的是“柚”与“佑”“有”谐音,供柚子等于向月神讨“保佑子孙”“年年有余”的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