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之际,《北京周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汪朝光,解答了部分外国读者关心的问题。以下是访谈摘要: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接受检阅。
《北京周报》:纪念活动中为什么使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表述,而不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
汪朝光: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也被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二战是两个不同阵营的对抗,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军国主义日本等为一方,组成轴心国阵营,通称为法西斯阵营;以中国、苏联、英国、美国等为一方,组成同盟国阵营,通称为反法西斯阵营。
轴心国阵营发起对外侵略战争,不仅侵犯被侵略国家的主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犯下种族灭绝,大规模屠杀平民,无差别轰炸城市,制造细菌战、化学战,强征劳工和“慰安妇”,虐待战俘等严重侵犯人类的基本人权、人道、人性,违背国际公道正义,违反国际法的反人类罪行。这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战争罪行,并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中得到确认。正因为如此,从纪念性意义上说,我们纪念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此凸显其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的伟大胜利。这是从这场战争的内容和性质出发所作的有纪念意义的论断。而就这场战争的一般性表述而言,我们也仍然可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个表述并不矛盾,只是根据其运用的场合不同而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