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大国博弈的焦点已经悄然转移。西方的战略目光,正投向南高加索地区,一场看似是格鲁吉亚内部的政治风暴,实则预示着新一轮地缘对抗的序幕。
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对峙已经持续了近十个月。从去年10月的地方选举争议开始,事态迅速失控,演变为一场对政府合法性的全面质疑。首都第比利斯的交通要道,日复一日地被抗议者占据。
各大城市的高校、自由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成为了动员的核心力量。根据多家国际媒体统计,截至今年8月,已有超过700名公务员因公开表达对抗议的支持而被解雇。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
尽管在夏季,抗议的规模有所收缩,但每日的示威活动从未停止。这清晰地表明,这场结构性的政治危机远未到达终点。格鲁吉亚政府在竭力维持稳定的同时,反复警告有境外势力正试图推动政权更迭。
要理解格鲁吉亚为何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需要剖析其作为地缘角力点的三个核心层面:内部社会深刻的“可燃性”、外部干预应用的“标准化点火工具”,以及背后驱动的“全球战略意图”。
格鲁吉亚这片土地,早就埋好了炸药
外部力量的干预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目标国家内部早已存在的深刻社会裂痕。格鲁吉亚并非一张白纸,其复杂的历史与尖锐的社会矛盾,为冲突的萌芽提供了异常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后苏联国家,格鲁吉亚的国家认同始终在“向西走”与“向东看”的十字路口徘徊。亲西方与亲俄两条路线的对立,几乎贯穿了其独立以来的所有政治议题。任何一项政策,无论内政外交,都很容易被放大为路线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