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舷梯缓缓放下,随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太平洋的上空似乎也在酝酿着一场无声的“外交风暴”。
随他而来的,是14位澳大利亚各经济领域的“掌舵者”,这不仅代表了价值数千亿的经贸合作意向,更是堪培拉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向中国示好的决心。
此情此景,着实令人唏嘘,因为,就在阿尔巴尼斯来访中国的一个多月前,还曾在澳大利亚的大选中威胁要收回中国企业在达尔文港的经营权。
虽说澳大利亚的对华态度一如“薛定谔的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月余之间,风向骤变,还是再次刷新了我们对这种“善变”外交姿态的认知。
澳大利也对中国如此善变,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
中澳强相关
要理解澳大利亚的“善变”,我们还得回到2022年的那场决定澳大利亚政治走向的联邦大选。
在这场大选中,执政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在总理莫里森的带领下,正要努力争取第三个任期,而挑战者,则是由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及其领导的工党。
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次激烈的角逐中,中国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莫里森政府悍然将所谓的“中国威胁”摆在了竞选的核心位置,大肆污蔑中国干涉选举与导弹胁迫,试图将中国塑造成澳大利亚的“假想敌”。
在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协议后,莫里森政府更是将这种针对落到实处,通过质疑工党“对华软弱”,将其定性成无法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角色。
这其中固然有选举竞争的策略考量,但制造所谓的外部威胁,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困境和疫情应对不力的不满,也是莫里森如此行事的重要原因。
然而事实证明,莫里森政府显然打错了算盘,据国立大学的民调显示,澳大利亚60%以上的选民更为关注的,大都是与日常相关的生活成本、养老、经济状况乃至气候变化等问题。
对他们而言,被“人为创造”出来的所谓“中国威胁”远不如日益上涨的物价和难以负担的房租来得真切。
再加上澳大利亚发生山火期间,莫里森却在外度假,甚至后续的性侵案处理与维系法澳潜艇合约的接连失当,一度逼得法国总统马克龙怒斥“骗子”,这无疑让民众对其信任跌至谷底。
最为关键的是,莫里森政府刻意“远华”的操作,直接造成了商界投资和民众就业的双重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