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锤时刻!西夏陵申遗成功现场!
2025年7月11日下午,法国巴黎丰特努瓦广场7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迎来历史性瞬间。16时23分,随着大会主席手中的木槌轻落,屏幕上跳出“西夏陵”中英文名称,会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这座沉寂千年的帝王陵寝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宁夏银川,这座曾被历史长河短暂遗忘的城市,终以“西夏陵”之名,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刻下璀璨印记。
当地时间下午的审议环节,中国代表团成员屏息凝神。当屏幕上出现西夏陵全景航拍画面时,现场导播镜头捕捉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家眼眶微红——他正是参与陵区考古30余年的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许成。“西夏陵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融合唐宋陵寝制度与党项民族特色,出土的西夏文碑刻填补了中华文字史空白……”中国代表团团长冼国义用3分钟简述遗产价值后,世界遗产委员会仅用6分钟便全票通过表决。现场大屏幕同步播放宁夏市民自发组织的申遗庆祝活动画面:银川街头,百架无人机编队组成西夏文字“贺兰山下古冢稠”;贺兰山岩画景区,游客用手机灯光拼出“申遗成功”字样。
明代诗人笔下的西夏陵,曾因元朝未修西夏史而沦为谜团。直到1972年,宁夏考古队在贺兰山脚下发现9座锥形夯土堆,才揭开这个神秘王朝的面纱。陵区占地近40平方公里,9座帝陵以贺兰山为屏障南北排布,32座防洪工程遗址至今仍在调节山洪。3号陵的琉璃鸱吻、6号陵的迦陵频伽(佛教妙音鸟)残件、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无不诉说着党项族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考古学家在6号陵地宫发现的高浮雕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其铸造工艺与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失蜡法”高度吻合,印证了西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