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远洋捕捞业劳动力需求激增,随之而来的纠纷也增多。部分劳务派遣平台以高薪为诱惑进行虚假宣传,“忽悠”劳动者签订不合理就业协议。专家建议应建立行业准入与信用管理机制,定期发布合规中介机构名录,实施信息透明化工程。
25岁的张伟看到直播间“入职年薪24万元,包培训包就业”的消息后,交了2.4万元的培训费和服务费,与辽宁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协议。然而,工作一年后他仅拿到7.2万元的收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
2023年初,张伟在辽宁朝阳老家刷手机时看到“远洋海员,年薪24万元,零基础包培训包上船”的招聘海报。中介承诺要交2.4万元参加国际认证课程。经过四个月的培训和三个月的等待,张伟被安排上船从事体力劳动。根据协议约定,他每个月可以领到6000元的基本工资,其他绩效工资及超产奖励会在年底结算。一年后,船只提前返航,他只拿到了基本工资。
实际上,张伟和11个人挤在40平方米的底舱工作,环境恶劣。第二个月,他才知道普通船员前期的培训费、体检费加起来才1000多元,而相同职位的同事每月能领到1.1万元的工资,他却只有6000元。船长解释说,派遣工的工资由企业支付给劳务派遣中介,再由中介发给派遣工。中介则表示扣除的部分是管理费。
48岁的李志强和张伟在同一条船上工作,他在工作六个月后因身体不适想回国就医。根据协议,船员出海一年内中途回国会扣除60%的工资。他发现必须满足多项条件才能拿到全部工资,因此只能坚持干满一年。
近年来,随着远洋捕捞业劳动力需求的激增,行业面临用工难挑战,随之而来的纠纷也增多。部分劳务派遣平台刻意隐瞒船员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收取高额培训费和管理费,签订扣减薪资的“霸王条款”,取证难度大也让劳动者陷入维权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