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中国竹都”之称。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近日,多位村民反映,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一些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有的地块种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还有的地块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部分群众质疑整改未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并提出如何破解政策落地难题。
在葫市镇葫市村的一处已整改地块,村民赵泽健表示,自家耕地按要求砍掉了竹子,但因水源问题导致地基本撂荒。另一位张姓村民也提到,家中的梯田改栽竹子后按政策要求整改复耕,但新竹苗很快又长了出来,使得耕地无法再种植。
记者在多个乡镇村组走访时发现类似问题。复兴镇仁友村党支部书记苏方洪介绍,村里需要整改47处共六七十亩耕地,目前撂荒的约有一半。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不足外,缺乏水源和道路不通等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