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市中心医院病房,22岁的芦淞区小伙朱剑钒看着从分离机上取下来的2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装进医疗保温箱,感慨地说:“这袋生命的种子能为素未谋面的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朱剑钒是武汉大学大三学生。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之前未能献血,他一直心存遗憾。在学校组织的红十字活动上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后,他当即献出了10毫升血样。去年12月,当武汉红十字会通知他的血样与一名二十岁血液患者初配成功后,他立即同意捐献。
放假回到老家后,朱剑钒在株洲市红十字会指导下完成了HLA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待高分辨配型结果的日子里,他感到心理压力很大,生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无法救助到患者。好在只是轻微超重。为了更好地配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朱剑钒每天坚持跑1000米,最终减掉了10斤体重。
采集造血干细胞前,因身高较高,朱剑钒需要比常人多注射300毫升动员剂。每次打完针,他都浑身酸软,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常常来病房为他加油打气,使他在捐献前的紧张情绪逐渐变为满满的救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