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海的一半》剧照
东南网4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4月6日晚,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大剧院拉开全球巡演的序幕。这部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为原型创作的舞蹈作品,通过现代舞蹈语言与闽南文化符号的碰撞,演绎百年华侨奋斗史与家国情怀,构建了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对话,以艺术为笔勾勒南洋游子的集体肖像,讲述以教育振兴民族的壮阔篇章。
舞蹈语汇的创新表达
随着海涛声袭来,海浪的光影在舞台布景上翻涌,《海的一半》的故事由此徐徐拉开。
剧目以“倾资兴学”为切入点,构建了跨越南洋与闽南两地的叙事框架,并通过高度象征性的舞台设计与肢体语言,再现了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心系祖国、倾资兴学的光辉历程。
舞台上,舞者身穿西服、头戴礼帽、手持手杖,以复古范的打扮亮相,群舞时气势磅礴,独舞时轻盈飘逸,极具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该剧编排运用了大量刚劲有力的舞蹈语汇,结合现代舞的流畅多变,呈现出华侨群体的刚毅果敢。同时,以现代感的舞美设计丰富了“海”的意向,带有闽南韵味和南洋风情的民居、渔船、海港,将现场观众带入海滨侨乡的氛围。
此外,以16块巨大吊板组成灵活变化的舞台背景,时而映照成一片温柔的霞光,时而化作简约的渔船,时而旋转拼接成巨型会议桌,从而产生相对应的空间暗示,譬如南洋会议室、海上舢板、开学典礼等场幕,以及海浪、甲板等多重形象,也成为贯穿全剧“漂泊感”的具象载体。
“这样的舞台设计,既展现出隔离感,同时也将不同场景、不同地域整合在这个极具表现力的空间结构之中,增强了视觉体验。”《海的一半》编导刘丁睿介绍。
看完演出的观众许毅辰连连点赞:“以舞剧的形式演绎陈嘉庚先生兴学救国的事迹,演绎形式很新颖,编排设计很巧妙,场面也很震撼,值得一看。”
爱国侨领的精神传承
《海的一半》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原创大型舞剧,它的诞生源于对陈嘉庚先生卓越贡献的深切缅怀与敬仰。
陈嘉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侨界领袖,他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不朽贡献,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的实践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嘉庚精神”。
百年前,无数像陈嘉庚先生一样的侨胞,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远渡重洋,在异乡开疆拓土,却始终心系故土。舞剧《海的一半》除了陈嘉庚先生,也塑造了一批民国时期的海外华侨群像,再现了历史上独特的海外侨胞创业者群体。
剧中,“海庚”与“海贤”兄弟的命运交织,正是华侨群体“身居海外、心系家国”的真实写照——他们以血汗浇铸理想,以赤诚守护文化根脉,用行动诠释“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
“《海的一半》是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选择。”在舞剧《海的一半》导演林辰看来,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漂泊与故乡的舞剧,更深情致敬了整个华侨群体在近代历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运营总监、东方歌舞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说:“希望通过这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将嘉庚先生及爱国华侨们的精神与情怀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侨乡启幕的意义考量
舞剧《海的一半》选择泉州这座“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千年古城作为巡演的启幕,不仅是对陈嘉庚先生的致敬,更是新时代华侨精神的彰显。
从宋元时期刺桐港的万帆竞发,到近代闽南人“下南洋”的浪潮,泉州人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闯海”的基因。泉州现有海外泉籍华侨华人1000多万人,占全国1/6、福建省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设区市位居第一,是海外侨胞的“精神原乡”。
“泉州是祖父深情怀牵的热土,是他毕生奉献教育、播撒爱国火种的重要之地。他倡办泉州六中、支持晋江数十所学校、深入民间体察疾苦、率南侨慰劳团在泉州为民请命、走进校园勉励师生,他始终以行动践行‘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华侨精神。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兴学救国的理想,也见证了他心系桑梓、胸怀家国的赤子之情。”陈嘉庚长孙、亚洲影响力董事局名誉主席陈立人表示。
在陈立人看来,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开启全球巡演,既是对华侨精神的致敬,亦是对新时代使命的呼应。“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到‘教育立国’的力量,并以此为纽带,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舞剧《海的一半》将以泉州为起点,前往福州、厦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演出,并计划在将来开展国际巡演。“以《海的一半》巡演为契机,我们将与全球侨社携手,推动华侨精神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符号,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华侨故事。”福建省侨联副主席,泉州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温锦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