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分享会现场。谢俊 摄
东南网4月8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 通讯员 谢俊)4月7日下午,侨情侨史主题“大思政课”暨美育雅堂第五讲活动在华侨大学举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导演、舞剧《海的一半》总导演、编舞林辰,舞剧《海的一半》中“海庚”扮演者苏鹏、“海贤”扮演者黄龙标、“阿芸”饰演者刘洁走进校园,与师生共话艺术创作背后的华侨精神。
舞剧《海的一半》以爱国侨领陈嘉庚兴学救国的历史背景为创作蓝本切入,精心构建了一个跨越南洋与闽南两地的宏大叙事框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华侨爱家、爱乡、爱国的深切情怀。
总导演林辰在分享中提到对华侨情感的共鸣:“爷爷的姐姐是华侨,记得我儿时爷爷收到姐姐寄来的侨批,总是让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回忆起儿时爷爷收到侨批时的情景,那种跨越大海的亲情和牵挂让林辰深受触动,并将这些切身感触融入《海的一半》的创作中。
创作过程中,林辰秉持“克制的精致”的创作理念。他从陈嘉庚笃定、坚毅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特点融入剧中人物的行动线中,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控制和内敛,展现闽南男性坚韧的毅力和勇气以及沉着冷静的气质。“《海的一半》不仅是对陈嘉庚的礼赞,更是对整个华侨群体在近代历史中无私奉献的深情致敬。”林辰表示,华侨对故土深切的情感认同、为华夏文明血脉赓续和生长作出的无私奉献,是该剧的核心所在,也是团队创作过程中最为动情的部分。
在舞剧《海的一半》中,海庚与海贤的兄弟情谊是全剧的核心情感脉络之一。苏鹏表示这对兄弟不仅是血缘上的手足,更是理想与信念的同行者,剧中通过地面支撑动作、力量对抗与情感递进的舞蹈编排,外化兄弟间的深厚羁绊,他们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通过舞蹈语言与叙事结构被深刻演绎,成为华侨群体家国情怀的缩影。
当谈及对于“海贤”的角色塑造时,黄龙标认为“海贤”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担当的角色,他在南洋打拼的同时,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与兄弟“海庚”共同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这种跨越大海的兄弟情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海贤”这一角色更加立体和动人。
舞剧《海的一半》主创人员与华侨大学师生合影。张伟鹏 摄
“阿芸从底层劳工到学生、再到海贤助手的转变,将海庚兄弟‘兴学救国’理念的实践成果具象化。”刘洁表示,“阿芸”体现了华侨教育对个体命运与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
“作为菲律宾第三代华侨,观看《海的一半》时总在镜中望见祖父的轮廓。祖父曾用马尼拉杂货铺的利润支持家乡小学建设,临终前仍攥着闽南童谣录音带。舞剧里南洋实业与故土教育的羁绊,正是我们家族百年迁徙史的诗意注脚。当海庚在商海浮沉中坚守教育火种,我忽然读懂了菲律宾华校里绵延的乡愁密码。”华侨大学菲律宾华侨学生许婷婷如是说。
“祖先下南洋谋生的经历,让我对剧中情节感同身受。剧中海庚等兄弟兴学的片段,深深震撼了我。陈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也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华侨大学嘉庚奖学金获得者、柬埔寨华侨孔智勇表示,“舞剧《海的一半》主创人员的分享让我对先辈的奋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据了解,在20世纪60年代,华侨大学艺术系曾因艺术风格与东方歌舞团相近,被誉为“小东方歌舞团”。此次主创团队受邀到华侨大学举行“大思政课”,不仅以庆祝华侨大学建校65周年为契机,延续了华侨大学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历史渊源,同时通过艺术与思政融合的形式,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华侨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探索“艺术+思政”的侨情侨史教育创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侨胞情怀,弘扬嘉庚精神,传承侨史侨情,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