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三项约束性指标均优于年度目标,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李天威强调,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实现“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即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仍面临一定困难。大气污染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明显,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低效失效等问题仍然存在。今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
面对大气治理的新形势,生态环境部已于2022年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2024年,我国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但其中近半数达标城市PM2.5浓度还高于25微克/立方米,这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2035年目标。
李天威指出,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已成为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今年要健全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动重点工程治理,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修订工作还将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设定标准限值。生态环境部将对标欧美先进法规,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标准,实现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