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稳中有降。2024年这一比例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北京市仅有2天重污染,创历年最低。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2025年2月2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已圆满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三项约束性指标均优于年度目标。北京市PM2.5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增加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数仅2天,“北京蓝”渐成常态。
空气改善范围明显扩大。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也分别下降13.4%、10.8%、4.8%、4.4%、0.9%。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初步成效。与2019年相比,全国PM2.5浓度下降19.4%,臭氧浓度下降2.7%,且连续三年稳定在144—145微克/立方米,2015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除了人为因素外,气象条件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2024年极端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降低,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由沙尘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为1.9个百分点,低于2023年的3.3个百分点;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臭氧超标天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也不到0.2个百分点。
2025年是“十四五”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数比率要控制在1%以内。李天威表示,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等问题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