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成为了主角。从广东佛山的龙舟竞渡到浙江的滚灯,从新疆的火壶表演到北京的地坛新春庙会,从苏州的桃花坞唐寅故居景区到敦煌的沙洲夜市等地纷纷推出剪窗花、写春联、画壁画等活动。人们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中,体验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这个特别的春节让传统得以延续与升华。除了穿新衣、戴新帽、拜大年、发红包等传统习俗,网络云拜年和微信红包也成了新的时尚。今年,结合非遗元素和蛇年传统元素的红包封面种类繁多,汉服和国潮新中式服装成为“新春战袍”。年轻人返乡时寻找家乡的文化印记,有人因“英歌舞”的流行回老家重温家乡美食,有人则因文旅融合项目慕名回乡体验非遗绵竹年画制作。这些曾经模糊的传统记忆因春节而重新被关注,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也因此焕发新生。
首个“非遗版”春节还激活了文旅消费。人们对出游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需求,1月1日以来“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成为游客争相打卡之地。杭州西湖因春晚节目《借伞》热度上升,1月29日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19%。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观看,更期待亲身体验,如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相关体验搜索量同比上涨524%。各地文旅部门也在挖掘历史文化,如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汇聚全国各地年俗文化,安徽黄山将非遗项目表演与自然风光结合,国家文物局启动首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东坡行旅”,通过文物讲述苏东坡的故事。这些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不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去真正了解经典背后的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