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冬至,迎来小寒。此时节,北国四野苍茫,千里冰封;南方多地寒意刺骨。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但未至最寒,到大寒时节,寒冷才会达到极致。
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大雁开始向北方迁徙;喜鹊开始衔草筑巢,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及孕育后代做准备;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生长而鸣叫。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这三候都在描述禽鸟类,古人通过观察禽鸟的行为、习性来反映节气变化,不仅体现出对自然万物以及气候、物候变化的细微观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比如,喜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鸟,其筑巢行为不仅体现了动物对生存环境的积极适应,也寓意着新春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
小寒时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人们会纳福祈安,祈求家庭的安全和幸福;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财富和好运;还有“裹霜”习俗,即在凌晨穿上单衣或薄衣,裹上一层薄薄的霜,寓意增加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岁暮知小寒,围炉话新年。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也开始忙着准备年货,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等,为春节作准备。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冬天的冷通常不讨喜,但冷并不意味着生机断绝。古人怀揣一颗诗心,总能在冰天雪地、寒流涌动的时节捕捉到山河大地里迸发的生机和美好。比如喜鹊登梅,是小寒物候,也是晚冬迎春景致,有着美好的寓意。文人墨客在这幅严冬画卷的留白处,留下无数章句诗篇。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就有提及喜鹊的诗句:“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小寒时节喜鹊忙碌筑巢的情景,展现了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