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间,一位拥有超过150万粉丝的网红发布了一段视频,吐槽网约车异味严重。该视频下近5000条评论均表示有类似经历,“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话题随之冲上热搜。
随后,滴滴出行发布长文致歉,并宣布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措施包括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司机宣教和播报、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培训学习、对司机服务进行正向激励考核,并在北京等城市推出“香香车”服务,在整洁干净的车内铺设香氛卡等。
北京市一位滴滴司机表示,他原来做装修生意,这两年转行做网约车司机不久,每天出车超过8小时,收入多的时候有500多元。他表示,天气冷时长时间开窗乘客受不了,而且天天跑车难免有味道。另一位女性网约车司机则支持平台加强治理异味问题,她认为很多司机为了多接单,吃喝都在车里,加上个人卫生习惯、冬天空气不流通,比较容易产生异味。
有些网约车司机为了减少成本、增加收入,会两人“合开”一辆车,“人停车不停”。早些时候,网约车平台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打到异味车,大概率会收到平台推送的“车内是否有异味”反馈链接,可见平台已将此类乘客体验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消费者对打到“臭车”的委屈、司机长时间接单驾驶的不易、平台精细化治理的困境是一个综合问题。传统出租车也长期受困于车内异味问题,由于不少传统出租车司机是个体经营,较为分散,行业缺乏统一且有力的监管机制,车内卫生状况往往取决于司机的个人习惯。
网约车平台统一整合司机资源,理论上具备更强的管控能力。早期网约车平台凭借对司机的注册审核、服务规范要求以及乘客评价体系等手段,在提升乘车环境整洁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使得乘客对网约车的卫生状况有了更高的期待。但随着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老问题交织。部分网约车平台在运营管理体系中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司机准入门槛的设定上有所松懈,未能对司机的车辆卫生状况进行严格审核与持续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