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了全面“锁边合龙”,标志着中国治沙人在这一地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不仅是对治沙技术和策略的肯定,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背后,是中国林科院科研团队和地方政府多年不懈的努力与创新实践。
生物治沙措施在治沙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中国林科院组建的18人科研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立了生态治理示范区,聚焦三大任务:生物固沙与沙产业高质量发展、绿洲外围生态经济兼用林营建关键技术、南疆抗逆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这些任务不仅有助于稳固沙漠边缘,防止风沙侵蚀,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当地积极探索肉苁蓉与柽柳共生的产业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双赢。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借助机械化种植技术,肉苁蓉的产量从平均每亩80公斤提高到了200公斤,同时每亩降低了400元的劳动成本,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通过保留“寄生盘”的采收方法,管花肉苁蓉的一次接种可实现多年收益,为当地人民在治沙中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红枣产业方面,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联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在墨玉县的戈壁沙漠上打造了绿洲外围生态经济兼用林营建技术样板,以“良种+良法”促进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中枣1号”等优良品种,结合高效栽培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