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使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晰、收费更透明,并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价格立项不再依赖设备参数,而是根据检查效果确定。关注点集中在检查精度上,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以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同时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
《指南》还推动了检查结果互认工作。通过吸收部分地方实践经验,《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这样,患者可以便捷地阅读自己的检查资料,同行可以跨地区跨机构调阅检查资料,医保部门也能核查已上传的检查资料。如果医疗机构无法实现检查影像云存储,则需要减收一定费用。
《指南》还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虽然磁共振检查技术不具备放射性,但因其主要在医院放射科开展,基于分类惯例,在放射检查类项目中一并规范。
过去,我国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据,定价权集中在这些厂商手中,导致项目价格中设备折旧费用占比高达30%-50%,成为医疗机构高定价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提升,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采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从千万元级降至百万元级。这不仅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也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加快对接落实《指南》,在制定省级基准价格时,关注大型检查设备真实采购价格下降趋势,合理下调放射检查服务价格水平,促进检查结果互认,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