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捏脸”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非常流行,这类视频展示了一双手捏住各种立体人像,慢慢用力将其捏扁、捏爆或捏碎。被捏的对象包括发布者本人、影视剧人物乃至虚拟角色。不少用户表示这种体验非常解压,并鼓励他人尝试。
实现AI捏脸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照片或视频中的人物进行3D建模,再通过特定的技术处理,用模板中的“双手”将模型捏扁或捏爆。这些视频实际上都是通过AI合成的。
调查发现,“AI捏脸”效果最初来自一款海外AI工具软件。随着相关视频走红,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应用程序。然而,试用后发现这些应用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做得不够。使用这些应用时,用户等于主动将自己的人脸等隐私信息提供出去,安全风险极大。
以一名主播推荐的一款声称免费提供“AI捏脸”效果的小程序为例,启用过程中会不断弹出广告,必须手动关闭。即使在阅读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时也会受到广告干扰。这表明该小程序虽说是免费的,但实际上是通过“AI捏脸”功能吸引用户,提高使用量和浏览量,从而增加广告收入。
此外,从该小程序的算法公示、隐私条款和服务方式来看,其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也不够透明。例如,算法公示中提到基本原理是将人脸图片的面部特征转移到视频素材中的特定人物上,但未明确哪些视频素材不能使用。隐私条款则表示小程序会收集用户的昵称、头像、性别、地区、相册、设备信息等个人信息,存储地点和期限都非常模糊。
“AI捏脸”背后不仅有部分小程序、平台、主播的推广和拉流量行为,在具体服务中对个人信息的索取、使用和保管也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提供此类效果的小程序和网站都有类似的问题。